在过去两年里,经历了“1000万补贴最终只送出11万”的尴尬,也迎来了之后总共兑现近五千万元的喜悦,“创新券”在中国经济大省山东坐了一次“过山车”。记者多年来的走访调研中发现,因为小微企业“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高校院所大型仪器入网难,“创新券”在山东不少地区还有不少烦恼。
够着大型科研仪器,小微企业有点难
“小微企业用得上大型科研仪器吗?”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常会听到的问题。
山东某地级市相关负责人用数字告诉记者其中的苦涩,“2015年,财政预拨款600万元,实际兑现金额19万元”。
根据2015年《山东省小微企业创新券管理使用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省科技厅对各市统计信息进行审核后,省财政厅、省科技厅于每年4月30日前,向省属供给方会员和各市财政部门预拨本年度创新券补助及后补助资金,并清算上年度补助资金,多退少补”。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小微企业用不上,19万之外剩下的钱要全部退回去”。
“这与小微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关系。”有专家向科技日报记者分析,“山东省向来以‘大象经济’名声在外,大企业大投入、大产出,创新能力强。但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存在着创新能力弱,投入不足,缺少核心技术等不利情况。长期以来,大企业的大投入掩盖了小微企业的小投入甚至不投入的现实,创新活动少,自然享受不到‘创新券’了。”
8月3日,济南市外宣办发布消息,2000家规模以上企业中只有30%有研发投入;每年研发经费过亿的企业不到10家,却占到研发投入总额的56%。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活动尚且如此,小微企业情况可想而知。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放眼全国各地,资源禀赋不如济南者是大多数,小微企业的科研活动不难推测。
不愿入网,高校也有高校的难
一个项目,获得了“创新券”支持;一个项目,在共享平台上找不到相应的科研仪器,无法使用“创新券”。烟台同立高科新材料公司和法明告诉记者,高校院所入网仪器数量少,成了企业难以使用“创新券”的另一重因素。
科技日报记者从烟台市相关部门了解到,驻烟高校院所受“收支两条线”和“收费资格”的限制,虽然也有仪器设备入网,但数量极少,且提供共享服务情况几乎为零。
“创新券”政策执行需通过专门的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平台规模会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入网仪器数量少,信息更新速度慢,势必会影响企业使用“创新券”的空间。
入网仪器数量少,高校院所也有苦衷。山东理工大学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高校有些仪器是专门用于基础科学研究的,并不具备服务企业的条件,需要改造、配套或升级。同时,收费机制并不合理,没有系统考虑人工、管理、设备折旧、水电等各方面的成本问题,也让高校院所的积极性受挫。
针对这一情况,山东省实行了通过给予设备提供单位年度绩效后补贴资金,调动设备提供方的积极性。山东省科技厅基础处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山东省向山东省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等13家优秀设备供给方提供了311万元的补贴。
烟台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教授李晓光认为,“这一政策对中小微企业和设备供应方都是利好。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动得到了资金扶持,设备供应方能够利用仪器获取利润,双方均可获益”。
为了改变“创新券”遭遇的种种尴尬,目前山东省科技厅提出要“增强‘创新券’使用效益”。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山东正在酝酿针对“创新券”的新一轮政策调整。(科技日报济南8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