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产业集群这一概念。我们知道,区域的竞争力对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汇总的普遍现象,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体系中,这一现象尤为明显。
形成产业集群,需要具备以下个条件:①产品或服务必须具有较长的价值链。②全球化的市场。③知识导向的区域。④完善的辅助性机构。⑤良好的社会资本。
当一个经济体系具备这些条件的时候,就会在市场的导向下形成产业集群。进入二十世纪,产业集群对于市场的支配作用将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从目前的发展情形来看,我国仪器仪表产业集群尚未发育成熟。
对于如何更好更快地发展产业集群,国内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产业集群完全是自发形成的,政府不应干预;二是政府可以遵循集群发展的规律,促进产业集群快速而健康地发展。
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从目前的情形来看,政府干预起着主导作用。如在2009年,辽宁省确定了建设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的目标,立求将丹东打造成为千亿元规模的世界级现代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并重点发展工业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各类专用仪器仪表、科学仪器、电子与电工测量、医疗仪器、传感器与仪器仪表元器件及材料等。如今,丹东仪器仪表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处于全国领先。
除此之外,重庆北部、承德火炬计划等仪器仪表产业基地都是政府对市场干预的结果,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对于这样的市场干预,是否会使产业集群陷入低层次恶劣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需要长期的市场发展来验证。
总之,我国近年来仪器仪表产业集群展现出的百家争鸣之势,在一定程度上为本产业带出了良好的模范效益。产业集群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注意,以引导为主,干预为辅,稳步推进本产业的优化,并最终达成产业集群所应该产生的产业优势。【本刊编辑:北国老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