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市场研究
> 外贸转型升级不宜轻视劳动密集型产业 |
http://www.qctester.com/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2024 发布时间:2013-2-28 QC检测仪器网 |
2012年欧美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双反”和相关保护措施,使占据国际市场最大份额的中国光伏产业遭受了灭顶之灾,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70%以上的光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中国光伏产业重新整合,以质量效益型发展模式取代量能扩张型发展模式已势在必行。光伏产业的教训也给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敲响了警钟,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何去何从成为困扰政府和企业的一大难题。
产业何去何从成难题
相关统计显示,2012年,我国服装、纺织品、鞋类、家具、塑料制品、箱包和玩具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共出口4188.9亿美元,增长8.6%,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20.5%,较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初减少了1.2个百分点,舆论普遍将之视为我国出口产品结构有所优化。出口结构优化的观点就是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出口份额的减少,然而,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包括上述七类产品,还包括家用电器、一般机械等许多机电产品的劳动密集型区段,若加总计算起来,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约占中国外贸出口总额的仅7成。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评价和政策方向直接关系到中国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水平。
存三重被挤压现象
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存在着三重被挤压现象,一是外需减弱,二是劳动力成本上升,而最严重的是政策引导之下,舆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歧视,这就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和技术人才不愿去劳动密集型企业。从理论上来说,中国是工业化中期国家,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仍是中国的竞争优势,也是中国外贸出口的根本,自我放弃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鼓励,无疑是一种“自杀”行为。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向东南亚低成本国家转型,20%的调研企业有向外部转移的意愿。这种转型在现阶段还看不出太大影响,但随着这些国家产业链的完善、招商引资优惠力度的加大,中国制造业空心化的危机将在所难免。
轻视劳动密集型产业导致了各地政府对中国外贸转型升级的概念不明。从政府部门来看,对转型升级的共识(占90%)基本表现在“三个换”,一是“腾笼换鸟”,即因为土地资源的短缺,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引进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二是“机器换人”,即因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鼓励用流水线取代手工工人;三是“以高换低”,即因为中国出口产品附加值低,鼓励出口高附加值技术含量高产品。尽管“转型升级”已经推动5年,但至今仍未取得实质进展,进出口贸易于2012年只实现了6.2%的增幅,其中出口仅增长7.9%,虽然有很大一部分是外需减弱的原因,但轻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或许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轻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理论基础是“一国的竞争优势在于技术创新”。然而,这一理论未能考虑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既不适合中国国情,也难以从根本上指导中国外贸竞争新优势的培育。如建立自主研发对我国许多中小企业来说是不切实际的,一方面许多企业本来就是微薄的利润,根本没有技术研发的资金,另一方面无论是产业、行业和企业都有自身的发展特点,一味地要求技术创新,将使得企业难以发挥本身的特色。竞争新优势并非仅指创新推动的技术、品牌等优势,还应包含特色、集聚、文化等多种要素整合优势,唯有鼓励企业错位发展、特色发展、量力而行发展才是科学的转型升级发展方向。
四方面巩固制造业中心地位
要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外贸的促进作用,巩固中国全球制造业中心地位,相关部门要敢于放手让市场做主,形成差异化发展模式,一是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二要充分认识技术创新不是外贸质量提升的唯一手段,要培育多元综合竞争优势;三是要从理论和现实层面赋予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以合理的地位;四要尊重市场客观规律,赋予劳动密集型产业自由的发展空间。中国的外贸企业已从幼儿期进入青年期,许多的大企业已经具备了较的竞争力,并诞生了一批与之相配套的产业链企业,在岸制造业外包正逐渐兴起,中国外贸如能更多地让市场做主,对这些企业的成长与壮大会更为有利,也会使中国的对外贸易能过获得更为生机、长足的发展。
意见箱:
如果您对我们的稿件有什么建议或意见,请发送意见至qctester@126.com(注明网络部:建议或意见),或拨打电话:010-64385345转网络部;如果您的建设或意见被采纳,您将会收到我们送出的一份意见的惊喜!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版权属于QC检测仪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②来源未填写“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均由会员发布或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或连带责任。如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相关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