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证监会网站披露广州金域医学检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域检验)招股说明书,金域检验拟发行不超过6,868万股,这将是继达安基因与迪安诊断之后的国内第三家医学检测上市公司,虽然上市会解决资金问题,但未来经营风险和政策风险仍旧摆在广州金域面前。
金域检验的经营风险
本次IPO计划募集资金11.39亿元,截至发稿时,达安基因与迪安诊断市值为142亿元和166亿元,市盈率分别为131倍和74.3倍,据此蓝鲸健康估算金域检验市盈率不会低于70倍。
公开资料显示金域检验注册资本3.892亿元,实际控制人为梁耀铭,直接持有金域检验7107万股,占金域检验本次发行前总股本的18.2599%。金域检验系一家专业从事第三方医学检验及病理诊断业务的独立医学实验室,主营业务为向各类医疗机构(包括医院、妇幼保健院、卫生院等)提供医学检验及病理诊断外包服务,属医疗服务行业。
其实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投入与产出是失衡的,实验室、设备与专业人才的引进都需要高投入。金域检验在全国29个省会城市拥有省级中心实验室,可检测项目为2200余项,每天为全国16000多家医疗机构提供医学检验外包服务。由于市场的竞争加剧,这些检测机构只得放低利润谋求生存,所以这是一个高投入,回报慢的行业。2014到2016年金域检验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4.33亿元、6亿元和8.2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3.56%、25.40%和 25.47%,公司应收账款随业务规模增长逐期上升,且在未来可能继续呈上升趋势,来自医疗机构的检测费用拖欠形成较大的资金占用,如果公司不能拓展融资渠道,将会给运营带来不利影响。
从业内竞争格局看,2015年金域检验营业收入达到23.8亿元,2016年为32.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52亿和1.86亿元,而2016年同行业已上市公司达安基因的收入为16亿元,迪安诊断为38.2亿元,金域检验的收入规模在2016年以前要远高于上述同行业其他企业,迪安诊断属于后来者居上。但是金域是作为纯检测的公司,而上述两家公司营收还包含医药和器械板块等其他内容,因此金域检验作为国内第三方医检行业的开创者在规模优势颇为明显。但同时也面临着竞争环境恶化的风险。首先,随着国家政策扶持以及医改的推进,近几年来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迎来了发展良机。预计到2020年第三方独立医疗实验室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50-300亿元。不过高昂的检测费用使得目前这类机构的渠道只能下沉至一、二线城市的经济发达区域。
从招股说明书可以看到,金域检验各子公司的业绩差额颇为明显,如广州金域201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为2648万元,而上海金域以及杭州金域却亏损1642万元和592万元,华东是迪安诊断的优势区域,通过杭州迪安总部逐渐向各地延伸,不断地提升其在华东市场的占有率,并且杭州艾迪康也在蚕食着华东检测市场份额,这预示着金域检验在华东市场扩张方面压力不小。而华东地区作为医学检验的主战场,金域检验如果丢掉了华东市场,就只能守着华南市场过日子了,可见地域竞争的因素明显。
第三方检测受政策影响大
“目前第三方检测机构很大一部分业务来自于医院的检测服务外包,但国家实施医药分开政策以来,医院的药品收入下降,只能从检测服务方面来弥补。实际的市场规模或许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业内人士坦言。
医学检验业务向专业的独立医学实验室集中是行业发展的趋势,并已在西方成熟市场得到了印证,例如美国的独立医学检验机构Quest和LabCorp占据美国35%左右的医学检验市场,其余大约60%在医院的附属检验室、高校实验室和其他实验室完成。而在德国和日本,独立医学检验机构的市场份额均超过了60%。据动脉网调查,我国2015年医学检验市场约为2701亿元。而目前在我国第三方检测机构所占份额都不到整个医学检验市场的3%,因此这块市场未来隐藏着巨大开发潜力。
目前,我国各项体制改革正在逐步深入,行业监管和政策并不完善,第三方检测外包尚不明确,关于检验项目并没有明确规定由医院还是第三方机构来做,但在2016年底,卫计委正式印发《医学检验实验室基本标准(试行)》和《医学检验实验室管理规范(试行)》方案,标志着第三方检验市场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和引导。据统计,医学检验收入约占医院收入的10%左右,对于医院自然不肯轻易放下这块收入,所以医院和第三方检测机构很容易在医学检验上发生利益冲突。
不过移动医疗有望成为金域检验的下一个营收点。2015年金域检验收购了一家名为“金埻”的互联网企业,后者可提供上门采血检验服务。金域检验还和上门检验平台Go健康达成战略合作,Go健康自2015年成立后到2016年中旬,已在全国11个城市可提供上门服务,依托金域检验实验室资源,Go健康的体检报告完全可以作为辅助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