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环境保护部发布了《201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显示,2016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84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占全部城市数的24.9%;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8.8%,比2015年上升2.1个百分点;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21.2%。对比2015年的7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今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有了一定的改善。
实际上,自从2013年国务院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来,我国系列配套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并稳步推进,大气治理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近年来,随着汽车使用量的急剧上升,汽车尾气污染的比例越来越高。
根据环保部公布的《中国机动车环境管理年报(2017)》显示,2016年全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初步核算为4472.5万吨,我国已连续8年成为世界机动车产销第一大国,机动车尾气污染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是造成细颗粒物、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同时在煤烟型污染尚未根本解决的背景下,我国多个地区已形成了特征、过程、成因和影响均非常复杂的区域复合型污染,使我国大气污染治理进入瓶颈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机动车保有量将持续大幅增加,同时,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水平并未到达可以大批量生产的阶段,距离市场推广和商业化运作还有很大差距。因此,短期内汽车尾气对于大气的影响将越来越严重。与之相对应的,汽车尾气检测等防治工作也将逐渐在大气污染治理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便开始汽车尾气治理工作。1983年,中国颁布了第一批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排放标准,随后几年内,又陆续颁布多个测量方法标准,形成一套较为完态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体系;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五项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新标准,并于2007、2010年实施。随着排放标准的不断更新,尾气检测仪器仪表技术也在不断进步。除尾气检测分析仪外,北京、山东、天津、河南等多个城市纷纷引进遥感监测等技术手段,对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监督抽测,能够“实时捕捉”车辆尾气排放出来的污染物因子,并进行快速检测,在不影响正常交通的情况下实现全天24小时检测。
尽管尾气检测技术在不断更新,但我国的汽车尾气治理工作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我国现有的《标准化法》及《大气污染防治法》中明确规定了严格检测机动车的设备设施,禁止使用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但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很多仪器仪表设备没有执行技术标准,汽车尾气检测存在大量造假行为。前环保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研究员韩应健表示,由于各方面监管不到位,再加上一些利益的驱使,使得机动车环保检测设备问题不少。虽然机动车尾气检测设备有相关技术标准,但这些标准属于推荐标准,不具备强制性,因而使得检测设备的市场准入形同虚设。
法规杂乱无章、缺少强制执行的国家标准,是导致机动车尾气检测市场混乱的原因之一。此外,检测设备控制软件不统一,也是检测市场面临的重要问题。由于检测控制软件由各个设备商自己开发,“设备商为了迎合检测机构招揽车主的需求,随意调试操作软件,标准该低就低,该高就高。”韩应健表示,这对于我国尾气治理工作来说,造成了相当大的困扰。
因此,制定更科学、严格的尾气检测仪器仪表标准或许是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下一步的方向。对于仪器仪表企业来说,研发更高标准、更完善的技术也将是赢得市场的最佳途径。
大气污染已经成为了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严重问题,我国必将继续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加大环境治理工作力度,可以预见,未来,气体检测仪器仪表行业将以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投资机会迎来更好的发展景象和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