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取一点点唾液,就能评估得乳腺癌、老年痴呆等疾病的风险,甚至能知道自己唱歌跑调是不是天生,孩子是否在艺术领域天赋过人……近年来,基因检测逐渐火爆起来,破译“生命密码”、“预知未来”、“精准医疗”等光鲜外衣引来大批尝鲜者。但记者采访发现,现阶段名目繁多的基因检测服务并不规范,甚至沦为商家大肆兜售保健品的营销噱头。专业人士提醒,千元左右的消费级基因检测良莠不齐,其评估结果并不能与体检、临床检查相提并论。
两毫升唾液“解密”遗传基因
将两毫升的唾液寄给一家基因检测公司一个月后,35岁的储女士第一次得知,自己患上老年性视网膜黄斑病变和老年痴呆的风险分别是人群平均值的17倍和5倍。
原来,储女士花999元进行了一次基因检测。在一家提供基因检测服务的企业公众号平台下单后,将唾液放置于对方寄来的特制试管,再寄回至实验室,后来她就获得了一份包括营养代谢、运动基因、健康风险、祖源分析等内容在内的基因分析结果。
但检测结果让她十分沮丧:“再过40年,我就成又瞎又傻的北方老太太了。”
消费级基因检测价格较为亲民,通过网上下单、寄送样本等类似网购的形式就能很方便地完成。
记者在淘宝网上搜索“基因检测”,一下就出现了2000多条相关产品信息,价格从100多元到几万元不等,涉及易感疾病、营养代谢、祖源分析,甚至防雾霾抗污染力、儿童天赋基因等各方面。
近两年来,消费级基因检测迎来快速发展的“风口”。上月底,基因检测公司23魔方发布其基因检测新品,999元就能进行体质特征、药物反应、罕见遗传病、营养需求等方面的300多项遗传健康检测。这家创业公司成立不到2年,已经有3.8万人购买其基因检测服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各种基因检测公司的数量已超过200家。
低门槛检测被指“现代算命”
很多消费者对基因检测的认知,是来自好莱坞影星安吉丽娜·朱莉。
2013年,朱莉对外公布,通过基因检测发现,她从母亲那里遗传了突变的癌症基因BRCA1,患乳腺癌的几率高达87%,而她的母亲就是因为卵巢癌而早逝。为此,她进行了预防性双侧乳腺切除手术;两年后,她又手术摘掉了卵巢及输卵管。
公开报道显示,朱莉接受的BRCA1癌症基因检测,在美国的费用是3000美元以上。而已故苹果公司CEO史蒂芬·乔布斯在患胰腺癌时,曾经花费10万美元对肿瘤及自己的全基因组进行过测序。
如今,国内流行的千元左右消费级基因检测,可信度能有多高?
“说实话,我对检测结果也是将信将疑。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吧。”储女士说,自己从小就没戴过眼镜,每年体检时,裸眼视力都在1.2。面对老年黄斑病变的基因风险,她赶紧做了一番功课,花一千多元买了个防蓝光眼镜。“不管有用没用,起码心里安慰些,没坏处。”
正是这样的消费者心态,让精明的商家发现了商机,大量夸大基因检测效果的营销开始出现,“能查百病”、“预知未来”、“精准医疗”成为最常见的宣传口号。
“基因检测与体检的区别在于,前者不能检测已有疾病,仅能从统计学角度分析某一个基因有造成你患病的可能性。”23魔方创始人周坤分析,以糖尿病为例,尽管糖尿病主要是遗传引起,但是最终成因复杂,基因检测说风险高,并不能代表你真的会患糖尿病,因为人类对基因的破解不到20%,很多方面都是未知数。
每年坚持体检的白领小江,则对低门槛的基因检测不以为然,认为就是“现代算命”:“可信度不高,也没个解决方案,检测结果不好,就像算命时抽中了下下签,我为什么要为此自寻烦恼?”
监管滞后加剧信任危机
和医疗级基因检测相比,消费级基因检测采取商业化运作模式,检测过程没有医疗人员参与,也无须遵守医疗法规,商家与用户之间是纯粹的商业合同关系。
正因为如此,消费级基因检测难免出现不良商家挑战道德底线,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去年,江苏一位老人就被忽悠着花了20多万元做基因检测,又购买了大量保健品。这个典型案例显示,以基因检测为诱饵兜售保健品,已成为专坑老年群体的新骗术。
目前我国没有基因检测公司的技术标准、市场准入标准,产品良莠不齐,一些基因检测公司强行开展并不成熟的基因检测项目,比如测天赋、测性格甚至测姻缘之类,造成市场混乱,公众信任严重缺失,这成为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进一步走入“寻常百姓家”的制约因素。
记者采访多位消费者后发现,面对市面上通过网店、微信公众号、实体店、保险公司推荐等各种渠道销售的消费级基因检测产品,消费者无所适从。周坤坦言,虽然23魔方取得了卫计委认证的互联网健康管理企业及临床检验所的资质,但目前国家在个人基因检测业务方面并没有明确的监管要求。
不过,基因检测的确被视为精准医疗的入口。在美国,每年有400万至500万人做基因检测。美国癌症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过去20年美国癌症死亡率降低了22%,相当于避免了150万例癌症死亡,其中有不少人通过基因检测躲过死神召唤。
为此,业内人士呼吁,为维护基因检测市场的秩序,食药监管部门应严格基因检测机构的资格审备,完善检测科学评估标准,严惩虚假的商业基因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