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第二届检博会召开的机会,我要测网采访了相关检测机构的负责人,希望可以向检测行业同仁们展示不同检测机构管理者对当前检测趋势的看法。
此次,我们采访了无锡检验检疫局公共技术质量中心主任田林辉,田林辉原为江苏(无锡)检验检疫局纺织工业产品检测中心主任,在当前国有检测机构整合的形势下,无锡检验检验局成立“无锡检验检疫局公共技术质量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整合了其旗下纺织、机电、汽车等消费品和工业品检测的实验室资源。中心现有6个国家级检测重点实验室,开展了广泛的对外合资合作,建成了18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并牵头组建了国家纺织检测联盟。
市场化是必由之路
“这几年,出口法检目录不断调整,我们出入境(检测)业务锐减。”田林辉说,当前,中心已经形成了90%以上的市场化业务。
“中国对检测业放开,挑战会很大。国外的检测机构有很多是百年老店,他们参与了标准制定、主导了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的设定,对我国的政策和市场研究也非常深入。”田林辉说,“但这也是好事,外来的竞争会给我们带来压力,我们要生存、要发展,就不得不奋起直追,从而促使我们不断成长、不断发展壮大,通过竞争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当前,国家的政策导向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检测机构的发展也要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的导向。”田林辉说,“检测机构提供的服务必须符合市场的需求,检测服务项目要符合消费者、商家、生产企业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的需求,而不只是停留于以前满足监管(技术支持)的需要。我们也在尝试参与到向国内市场监管提供支持的服务中。现在,我们的人员、技术能力、仪器设备的配备都是以市场化为导向的。”
田林辉介绍,中心的检测机构以往主要任务是为进出口执法把关提供技术支撑保障,帮助企业消除和规避国际贸易中的技术贸易壁垒,但现在,向市场贴近了,比如中心提供的生态纺织品检测、产业用纺织品检测、机电产品检测、汽车及其零部件产品检测、车辆司法鉴定等市场化和社会化服务,并且很多还延伸到了向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工艺优化、产品质量的过程控制等方面提供多元化的质量技术服务。中心目前已搭建了18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如工信部认定的“工业(产业用纺织品)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江苏省科技厅批准的“江苏省纺织工业绿色制造与生态安全检测技术服务中心”、“江苏机电产品节能环保检测服务中心”等,通过这些平台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比如提供政策法规培训、帮助生产企业的质控人员能力提升、向生产企业质控体系提供技术支持等。根据市场的需求,发挥中心长期的技术积累,通过开展科研技术的成果转化,中心还广泛地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仪器生产企业等开展合作,研发各类检测技术和测试仪器服务社会。“这些业务很有前景,也是中国目前需要不断增强和大力发展的。培育和发展民族品牌的检测机构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在市场化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合作是为了超越
“国有检测机构以前主要是向政府提供技术、监管的支持,在市场化方面,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外资机构在市场化方面已经做得很成熟了,我们要一下转过去还有难度。”田林辉说,“国有检测机构有着多年的积淀,在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有优势,对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以及产品质量安全的理解很深,同时,还有着社会对国有检测机构的信任积累。”
田林辉介绍,中心目前与8家外资检测机构建立了合资或合作关系,比如分别与Intertek(天祥)在消费品检测方面、与莱茵TUV在机动车检测领域成立了合资公司,与日本KAKEN、日本QTEC在纺织品服装测试领域进行了合作等。“国外检测机构在管理理念、技术实力、市场理念等方面的优势对我们的冲击非常大。合作最重要的是,通过交流,我们能够学习到外资机构管理的理念、市场的意识等,我们的合作是为了超越。如果不合作,我们不可能这么快速地发展。”
检测业需求会越来越多
“我原先以为纺织业(检测)的竞争才激烈。”田林辉说,从纺织中心主任的角色上升之后,“原来机电、车辆等行业(检测)竞争激烈程度一点不比纺织行业差。”但他仍然看好未来国内检测市场的增长,“从整个国家发展大趋势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质量的认识会不断提升,(检测)需求会越来越多。”
面对国外检测机构的竞争压力,田林辉认为,当前虽然在出口产品检测方面,因为外资机构多年的品牌、客户关系以及实力的积累,国内检测机构还难以深度进入,但在国内市场,比如国内消费品市场、产品的生产、研发过程的检测需求,国内检测机构的优势相对明显。“国际贸易中很多时候会面临技术壁垒的门槛,我们会帮助企业产品顺利出口,我们可以向企业提供培训支持,让企业在研发、生产阶段就做好准备,顺利出口;我们还可以向企业提供国外相关法规要求的培训,把出口要求告知企业,让企业提前掌握。”田林辉说,“如果检测业就检测而检测,那就很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