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测
2015年,据专家分析,美国经济缓慢复苏,欧洲经济持续低迷,日本经济连续下滑,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全球经济复苏依然艰难。与此同时,世界大宗货物,特别是原油价格大幅下跌,带来了全球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在此背景下,航运市场运力过剩状况不会好转,运费水平仍将处于低位;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投资明显放缓,运营市场形势出现恶化。经济形势如无大的变化,2015年新船成交量可能降至8000万载重吨水平,新船价格走势偏弱,有较小幅度下滑。新船完工量将在1.1亿载重吨左右,手持订单将降至2.82亿载重吨水平。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需求将进一步萎缩,成交金额将低于400亿美元。
预计2015年,我国船舶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新接单总量有可能小幅下跌,但市场份额有望保持现有水平,按手持订单统计,造船完工高于2014年水平,约达4300万载重吨,手持订单量将保持在1.3亿载重吨左右。
(二)措施与建议
1、加大政策理解力度,抓住历史新机遇
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为此,政府出台了若干政策确保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如《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等文件,我国船企应认真学习,加大政策解读,努力发掘相关发展机会。同时,我国船企还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亚太互联互通带来的新机遇、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新道路、新模式,不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驱动力,为建设海洋强国和实现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2、生产性服务业,船舶工业转型升级新方向
我国船舶企业应加快结构调整力度,多措并举,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一是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北斗导航及地理信息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统一采购、仓储、配送的信息化、智能化的成套物流服务系统,按生产节奏为船企提供精准、高效的物流服务;二是加快船舶融资租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与国内外商业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合作,多渠道拓展融资空间,丰富融资租赁手段,为船企采用融资租赁方式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三是建立从“制造型企业”向“制造服务业企业”的转变,建立和完善全球售后服务网络和市场营销网络体系,加强售后服务打造品牌,提升市场占有率。只有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我国造船业才能更好地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实现造船强国的目标提供更大助力。
3、加大化解产能过剩支持力度
化解船舶行业产能过剩,一方面可以缓解当前我国船舶工业面临的严峻市场压力,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提升产业集中度;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地优化我国船舶工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因此要继续坚持“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力度,要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建立和完善化解过剩产能考核评价制度,在行业准入条件修订、重组企业的信贷支持和财税政策、过剩产能退出机制等方面,出台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细则。
4、高度重视海工装备市场风险
近两年,我国不少船舶企业为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及其滞后效应影响,发展海工装备生产,不少企业为化解造船产能转型海工生产。面对海工装备的市场风险、产能风险,全行业要认真贯彻《海洋工程装备(平台类)行业规范条件》,各海工装备制造企业要加强对船东、产品、技术、质量、融资、服务等各环节的管理和风险防范。企业进入海工装备领域一定要慎之又慎。
5、产学研用相结合,提升本土化配套率
我国正处于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转变的过程中,提升船配产品本土化装船率既是造船强国的重要标志,也是造船强国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积极鼓励船配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出台了多项鼓励措施,为船配企业创造了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各船配企业要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步伐;要加强船舶产业链上下游联合,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提高本土化装船率;建立完善的全球售后服务网络,提升企业的全球服务能力,打破国内船配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瓶颈。国内船企和船东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尽可能选用质量、性能满足要求的国内船配产品,为提升船配产品本土化装船率做出贡献。
6、加强船舶行业智能制造技术研究
近年来,智能化制造得到飞速发展,“工业4.0”正在全球蓬勃发展,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越来越得到广泛关注,适应国际产业革命形成的新态势,制造产业向服务化、高端化、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发展趋势,中国造船业发展智能化制造是建设造船强国的必然选择,对我国造船业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促进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我们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加强船舶行业的智能制造技术研究,加快推进船舶制造智能化进程,迎接船舶行业智能时代的到来。
7、继续加大国际新公约、新规范、新标准的培训
2014年,工信部、交通部、发改委共同主办了全国共五次国际造船新公约、新规范、新标准的集中培训,培训结果取得圆满成功。2015年,有关部门应在理解新出台规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开展准备工作,并继续加大在全国范围内的培训工作,以备在我国船企在公约要求实施之时能从容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