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qctester.com/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2516 发布时间:2013-9-6 QC检测仪器网 |
在当前的国际仪器市场欣欣向荣一片繁华的景象下,我国的仪器仪表行业却显得异常黯淡无关。表面上看市场前景良好,发展空间很大,但实际在发展途中却遭遇一系列的坎坷与难关。隐隐预示着国产科学仪器生产后劲不足,无法与研发能力并驾齐驱,更不用提助力国产科学仪器行业发展。透过全球市场,国外企业是强强联合,不断占据国际科学仪器各个类别霸主地位,并且一步步进军中国市场,吞噬市场占有额度。对此现状,引起了行业内相关专家警醒,加强国产科学仪器的研发和生产,成为当务之急的一大解决问题。
价格取胜市场质量要优渥
“中国制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中国另一代名词。而这在国产科学仪器的生产制造上,也不例外。据相关调查,国内外采购商在仪器同等性能条件下,会更多偏向于选择中国制造的仪器设备。
以环保检测仪器举例来说,为实现每分钟实时精确测量的需要,目前国内许多大城市的PM2.5监测仪器主要采用振荡天平法,其仪器的核心技术由美国赛默飞世尔垄断,单台仪器价格为28万元左右,加装FDMS补偿测量校准后,更是高达38万元之多。而部分国产企业推出采用β射线法的PM2.5监测仪样机,单台售价仅在15万元左右,对于经费不够充裕、数据实时性要求较低的二、三线城市环境监测站,这一类产品的竞争优势十分明显。
但同时,国产科学仪器制造商在注重价格比重的同时,并没有重视质优这一问题,有时候拿一台国产仪器作检测,各项指标与国外产品相比并不差,但换一台再测,指标就会出现很大差距。这表明,我国国内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还有待提高。仪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是一个连锁问题,涉及原材料、基础元器件和生产工艺水平等各个环节,受国产仪器价格因素的制约,只能用有限的资金购置国产元器件,而许多国产元器件、原材料在技术指标、使用寿命上同进口相比确实存在差异。
不得不提及PM2.5相关话题在中国首次出现的时候,很多国产企业制造商看到了商机,但由于市场来得太快太突然,国内仪器商在技术和人才配备上掉了链子。据某媒体记者2012年7月调查,当时在广东省投入使用的PM2.5监测仪器中,美国品牌占了95%以上。
在日前举行的2013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上,中航工业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检测中心党委书记宋晓辉表示,有数据显示,我国的大型高端仪器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每年进口测试仪器总额接近我国测试仪器产业总产值的50%。四类典型检测仪器均呈现中高端设备性能技术指标落后于国外产品,高端仪器、关键技术和部件严重依赖进口,低端仪器占比大、价值低、同质产品多的特点。
研发技术不逊色实体转化差距大
事实上,目前一些国产仪器制造商已经通过努力和投入,完成很多在性能指标达到新的创新技术仪器样机,其性能、品质、指标甚至可以同国际先进水平相媲美,但是一旦批量生产之后,其品质就大打折扣。究其原因在于制造商存在着生产工艺落后的现象,在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上,后劲不足,问题颇多。
一方面是研发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一些好的技术成果市场效益不明显。很多仪器制造企业面临着既要生存又要创新的发展瓶颈,为了生存往往选择急功近利的发展方式。
除了实体产品转化上的不足,相关附属功能的开发也存在停滞现象。国产仪器同进口仪器相比,存在的另一个不足是应用方法开发问题。国产仪器制造商过去往往只关注制造,不关注应用。国外往往是产品推出的同时应用方法也相应推出了,用他们的仪器可以直接应用,不用再摸索方法,而国产仪器在某些应用中还需要寻找方法。显然,用户为了方便会选择进口产品。因此应用方法开发也是国产仪器发展面临的重要议题之一。”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秘书长闫增序提出:“中国科学仪器行业的发展已进入结构调整和发展机遇期,企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企业效益下降是行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必须引起大家共同关注;进出口形势严俊,面向国际市场需提升国产仪器竞争力;自主创新、转型升级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企业增效的关键。”
2013年度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已经陆续启动。业内人士认为,专项将增强科学仪器设备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助于提高本土龙头企业的竞争力。科技部要求,结合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的特点,以及我国科学仪器设备产业发展实际,强化风险共担机制,对企业牵头的项目,探索财政资助节点改革。
意见箱:
如果您对我们的稿件有什么建议或意见,请发送意见至qctester@126.com(注明网络部:建议或意见),或拨打电话:010-64385345转网络部;如果您的建设或意见被采纳,您将会收到我们送出的一份意见的惊喜!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版权属于QC检测仪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②来源未填写“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均由会员发布或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或连带责任。如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相关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