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过住不好、吃不放心之后,国人的战斗指数终于又被升级这次是环境污染。新年时,一场蔓延北方多省的雾霾天气令刚刚沉寂的PM2.5讨论再次引爆,随之而来的水体污染、垃圾围城等环境问题也以一种锐不可当的姿势冲击公众舆论。用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中国经济与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卫志民的话说,现在我们的生态环境已经到来崩溃的边缘,也到了人民容忍的临界点了。
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加快环境污染治理、加强环境监管力度也不能仅仅浮于表面。作为环境污染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一只生力军,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和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再一次聚焦了业内的目光。
环保类仪器仪表行业简析
环境监测类仪器仪表:监测仪器“title=”环境监测仪器新闻专题“>环境监测仪器是仪器领域下的一大门类,是通过采集分析数据,获取污染源和环境背景污染状况的专业现场分析仪器。现今,我国的环境检测仪器仪表主要包括水、空气、土壤。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此类仪器仪表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先河环保、聚光科技、雪迪龙、天瑞仪器等国内一批上市仪器公司已具有一定的研发能力。
在环境监测仪器领域,国内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与国外企业相当,主要原因是国内技术水平同国外差距不明显,并且国内企业在销售渠道拓展与售后服务方面占据优势。
实验室分析仪器仪表:实验室分析仪器同样是仪器下面一个重要的门类,是通过对液体、气体、土壤等样本进行采集、分析、试验的的终端分析仪器。实验室分析仪器领域,国内企业产品仍然集中在中低端领域,高端分析仪器,如色谱、质谱、核磁共振等,绝大部分市场由国外公司占领。据统计,中低档仪器的国内市场满足率为65%,中高档仪器的满足率为30%。
工业过程分析仪器仪表:工业过程分析仪器仪表又称在线分析仪器仪表,是用于工业生产流程中对物质的成分及性质进行自动分析与测量仪器仪表的总称,重点为燃烧控制、废气安全回收、流程工艺控制、质量监测所需的自动化分析产品,所显示的数据反映生产中的实时状况。工业过程分析仪器仪表主要应用于石油化工、钢铁冶金、能源电力、水泥建材、生化制药、微电子、空分、焦化、天然气、煤化工、航天航空等多个行业。中国在线分析仪表起步较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一批国企、军工背景的仪表厂商提供各种类型的在线分析仪表。
3、遥感遥测仪器仪表:运用传感器/遥感器等非接触型技术对环境污染的性质、特征和状态进行分析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的仪器仪表。这些主要包括对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如海洋赤潮、溢油污染)及污染源进行遥感遥测,还要建立卫星地面接受系统及卫星图片解析系统,对环境生态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近年,我国遥感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传感器方面与国际仍存在一定差距。
环保类仪器仪表行业市场需求
目前国内急需的环保仪器仪表主要包括:大气环境质量监测仪器及自动监测系统;以燃煤电站或锅炉为代表的烟气分析仪表监控系统;地面水环境质量检测仪表及监控系统;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和高浓度有机废水为代表的污染源监测仪表及自控系统等。
1、大气治理:十二五期间,环保部将实施二氧化硫治理、氮氧化物治理等八类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规模约3500亿元。比如:最新出台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将除尘、脱硫标准大幅提高。粗略估算,70%-80%除尘设备和脱硫设备需要进行改造,在未来2年半将迎来800亿元以上脱硝市场。预计十二五期间脱硫建造市场容量将超过500亿元,运营市场到2015年规模将达到32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0%以上。
2、水体治理:水处理产业链整体受益于我国十二五水治理和水价提升。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先天的劣势,而水源污染、水生态恶化则归咎于后天粗放生长与管控的失位。在无法影响水资源供给量的情况下,控制污染、保护及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是保障供水安全的主要途径。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水处理产业投资额将达 8000亿,较十一五期间上升113%。
3、土壤治理: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提出到 2015年,全面摸清我国土壤环境状况,初步遏制土壤污染上升势头,力争到2020年,建成国家土壤环境保护体系,使全国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有报告指出,目前一些地区的土地修复费用已经高达数十亿甚至数百亿元,考虑到国内人口密集的大型城市均存在房地产开发的需求,一旦市场正式启动,预计未来土壤修复的市场空间应当在千亿元以上。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局副巡视员景晓波解读当前工业经济发展形势时用“空前复杂”来形容。那么,在中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国际经济持续低迷,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将向何处去?
围绕上述议题,由中工联创国际装备制造业研究中心主办的2013装备工业发展形势分析会暨《2013装备工业蓝皮书》发布会7月10日在京召开。会议围绕中国装备制造业如何在经济低迷中通过转型升级获得新生展开探讨。
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指出,当前,中国还不能称之为制造业强国。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必须坚持创新驱动、结构优化、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的方针。力争到2020年,实现一批优势企业率先突破,跻身强国之列。到2030年,实现我国制造业整体上处于世界前列,部分产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形势严峻
会上,景晓波用“空前复杂”来形容当前的经济形势。他说,这种形势用传统的思维方式难以找到圆满的解释;遇到的困难比较艰巨,遇到的问题比较棘手,这些困难和问题,传统的解决手段难以有效化解。
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1-5月份,我国工业经济运行态势总体平稳,但生产增速减缓,多数行业增长乏力。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1-2月份增长9.9%,三月份增长8.9%,四月份增长9.3%,五月份增长9.2%,整体处于回落态势。
展望2013年装备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从国际看,金融危机影响仍然持续,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仍然没有根本性解决,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摩擦不断,新挑战空前严峻。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新兴经济体加快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世界各国抢占国际分工制高点的竞争更趋激烈。发达国家提出回归制造业,要减少从国外进口商品,同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盛行,2013年我国出口形势仍难以根本好转,多年来依靠外需的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
从国内看,经济拉动因素不足以化解产能过剩的矛盾;加强管理难以化解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的矛盾;转型升级的优惠政策难以化解创新能力不足的矛盾;节能减排措施难以化解能源、资源高价位的矛盾。
而且,在经济下行的同时,还应该警惕经营分化的压力。近年来,我国经济分化严重,一是产业间的分化,制造业经济效益不好,导致企业不愿意搞实体经济;二是行业上下游分化,铁矿石、铜精矿、原油生产利润远远超过下游。对此,景晓波预测,今年可能还会出现新的分化。
景晓波认为,今年工业经济运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三个:
一是需求不足与产能过剩碰头。持续多年的外延型高速增长,导致产能过剩的矛盾日益积累,在需求不足的大环境下,问题比较突出。现在许多行业产能过剩,下一步怎么消化,恐怕是一个“躲不开,绕不过”的问题。
二是产品成本扑朔迷离。今年以来,企业的生产要素价格变化趋势比较复杂,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位回落,预计可能会继续回落,但人工成本继续上升。在一升一降中,不同类型的企业结果不同,因为权重不同,对企业影响也不同,也就是今年企业经营可能出现分化的原因之一。
三是中小企业比较困难。和大企业比,小企业虽然有独特的优势,但也有自身的劣势。中小企业在资本占用、生产资料占用方面处于劣势,过去靠廉价劳动力与大企业竞争,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小企业、劳动密集企业影响越来越大,怎么破解这个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对此,景晓波建议,行业企业要认真查找自己的敏感因素,积极有效应对。要在取与舍中找到平衡,在互相比较中找到优势,在应对困难工作中找到新方法。
八大路径
总结当前我国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陆燕荪指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生产经营效率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问题突出,受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不可持续发展等系列问题依然存在。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急需“由大变强”。
要实现由大变强,就要实现规模和效益并举,质量为先。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结构优化,实现制造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以及制造与服务的融合。
会上,陆燕荪介绍了我国向装备制造强国转变的八大路径。
一是大力推行智能制造。他说,智能制造的内涵为产品智能化、制造数字化、管理信息化,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制造强国的核心技术。
二是提高创新设计能力。设计是创新的源头,要加强企业新产品研发能力的建设,并大力推广。
三是强化制造基础。加强共性技术研发,以转制研究所为基础,深化改革,面向行业服务。例如,加快新材料、关键特种材料的开发和产业化,实现关键基础零部件的制造、先进制造工艺的研发和推广应用等。
四是实施质量提升工程。例如,当前电器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提高产品的可靠性,提高产品全寿命周期中的使用价值,由此培育“中国品牌”。
五是推行绿色制造。在产品设计、制造、包装、使用及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要大力推广生态化设计、绿色工艺材料、精确成形技术等。为流程制造业提供节能减排的装备,积极推进产品再制造。
六是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是制造业转型的主要方向之一,如开展工程总承包,供应链管理优化,融资租赁、增值服务等。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局副巡视员景晓波解读当前工业经济发展形势时用“空前复杂”来形容。那么,在中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国际经济持续低迷,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将向何处去?
围绕上述议题,由中工联创国际装备制造业研究中心主办的2013装备工业发展形势分析会暨《2013装备工业蓝皮书》发布会7月10日在京召开。会议围绕中国装备制造业如何在经济低迷中通过转型升级获得新生展开探讨。
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指出,当前,中国还不能称之为制造业强国。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必须坚持创新驱动、结构优化、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的方针。力争到2020年,实现一批优势企业率先突破,跻身强国之列。到2030年,实现我国制造业整体上处于世界前列,部分产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