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仪器设备与试验技术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论坛共分光谱仪器、质谱仪器、色谱仪器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仪器4大专题,其中色谱类仪器专题论坛不但邀请了北京大学刘虎威教授、浙江大学朱岩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关亚风研究员等多位专家、学者出席,还邀请到了部分国内色谱仪器生产厂家的高层到场参加交流。到会嘉宾就各类色谱仪器的发展趋势、国内外色谱仪器的情况对比、国内色谱仪器未来发展战略等问题进行了发言和讨论。
会议由北京大学刘虎威教授主持,从会议发言看,色谱类仪器有着共同的发展趋势,即向着微型化、快速、高通量、多功能、和其他仪器联用的方向发展,而根据类型的不同每种仪器又有着各自的一些特点。虽然国内市场对色谱类仪器的需求持续增长并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色谱仪器买方市场,但总体来说,国产色谱仪器的创新性、性能和耐用性与国外品牌还有着一定差距,因此未来发展中,对国产厂商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
仪器发展情况
江苏汉邦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李胜迎博士做了《国内外超临界流体色谱仪器的发展调研报告》。李胜迎博士在报告中介绍了超临界流体色谱(SFC)的基本原理及发展历史,应该说SFC与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形成了良好的互补,高效、快速、环保,但目前应用较少,且国内还没有形成商品化,因此国内SFC的发展道路仍任重道远。
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彤博士的报告题目为《国内外高效液相色谱仪器发展调研报告》。报告中李博士分析了液相色谱近年来呈现的两极化发展态势:大的越大—制备色谱向大型化、工业化发展,小的越小—分析型液相开始开发便携、芯片类型,另外,多维分离和液质联用也是发展的趋势所向。李博士认为当前国内市场对液相的需求量仍很大,国内液相色谱生产企业虽然多,但规模小、技术弱、绝大多数停留在仿制进口仪器水平,从而缺少竞争力,面对占据高端市场并开始向中低端市场扩张的进口厂商,形式不容乐观。
浙江福立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应用中心林雪志女士的发言题目是《国内外气相色谱仪器发展调研报告》。报告中分析了气相色谱的发展和市场情况,认为目前国产气相色谱仪的销售台数占国内市场的60%以上,国产中高端气相色谱仪也有了初步进展,甚至部分国产仪器性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介绍了福立公司在气相色谱方面的发展情况。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通微分析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闫超的报告题目为《国内外毛细管电泳和电色谱发展调研报告》。报告详细介绍了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原理、分类、发展、应用及商品化过程。虽然目前全球毛细管电泳市场份额不到2亿美元,但以其高柱效、高分辨率、高选择性和低溶剂消耗,毛细管电泳已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以及中药指纹图谱等领域,并在我国有了一定发展基础,相信未来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浙江大学朱岩教授做了《国内外离子色谱仪器发展趋势和我们的战略》的报告,报告中介绍了离子色谱的发展趋势:离子色谱的应用逐渐扩大,从单一的环境领域向多领域发展,尤其是生命科学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离子色谱的微型化,毛细管离子色谱适应时代发展脱颖而出;联用技术的日趋成熟,离子色谱与质谱、原子荧光的联用语愈发普遍。就市场而言,我国离子色谱销量位列全球第二位,年增长率连续十年居世界首位,但国内生产却以小型企业为主,仪器档次、价位均较低,缺乏竞争力。目前我国有三项原创性的离子色谱技术,希望国内离子色谱能在此基础上再接再厉,研制新型的离子色谱仪,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技术发展情况
浙江大学微分析系统研究所所长方群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国内外微流控仪器发展调研报告》,报告主要介绍了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历程,应用的领域和前景预期。微流控作为一种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毛细管电泳、PCR等多种仪器。截至目前,全球微流控的生产企业不到240家,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行业标准,发展难度也较大,但相信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和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微流控技术的产业化将会很快到来。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关亚风研究员就《微型色谱仪器进展》做了报告。报告分微型气相色谱仪和液相色谱微型化两部分,就气相、液相两种仪器的微型化进展以及相关的技术进行了分析。集成化、芯片化是微型化的思路之一,还可考虑将其他技术应用于微型化过程中,以帮助色谱仪器解决重复性、稳定性等难题。
博纳艾杰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汪群杰博士做了《液相色谱分离材料及色谱柱的技术发展趋势及战略》的报告。系统介绍了液相色谱填料的发展、主要生产厂家和采用的技术手段。从硅胶基质到聚合物基质、从大粒径到亚二微米、从提高纯度到键合极性基团,色谱填料的每一次发展都解决了大量的实际应用问题,并带动色谱仪器的不断发展。色谱柱市场,进口厂商众多,国产品牌在性能、影响力方面都有待提升。汪博士还在报告最后提出了自己的一点想法:建议建立统一的色谱柱命名标准,方便使用者了解色谱柱的各项信息,规范整个色谱柱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