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测绘集团董事长马超在近日举办的厦门装备展上发表了题为“测绘仪器行业艰难的转型之路”的报告,引起业内企业的共鸣。
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国的测绘仪器行业发展遭遇“瓶颈期”,很多测绘仪器企业甚至地理信息企业都在思考,未来测绘仪器的发展出路何在,有哪些机遇和挑战?测绘仪器企业应如何转型升级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才能未来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在笔者看来,问题的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测绘仪器企业应该如何超越自我,迎接未来空间大数据和智慧地理信息服务构建的新地理信息体系时代。
首先,回顾我国测绘仪器和测绘企业发展的历史。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测绘工作总量较小,作业模式单一,测绘仪器种类少,且使用周期长,因此测绘仪器行业需求量小,市场值不大。当时地理信息产业尚未形成,测绘产业几乎是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全部,与测绘经济相同,测绘仪器企业几乎全部都是典型的国有企业,产品在质量和精度上与进口产品有较大差距。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到90年代初,两个因素极大推动了测绘产业的发展,也激活了测绘仪器市场。一是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经济建设中大量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二是数字全站仪和GPS-RTK技术发展,使测绘工作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测绘从模拟测绘向数字测绘转变,我国测绘仪器市场迎来了巨大机遇。然而,与很多高精尖行业在改革开放初期遇到的情况一样,高技术、高附加值、具有革新性的高端测绘仪器市场基本上被国外产品垄断,产品价格奇高,某些产品还禁止出售,不少国企因此破产倒闭。
但是,很多人也由此看到了我国测绘仪器市场的重大机遇,开始建立民营测绘仪器企业。
我国测绘仪器企业经历了“代理进口产品——仿制制造——独立研发”的过程。从我国信息业发展的经验来看,这种方法是很合理的,而我国测绘仪器企业发展到今天,这种模式也证明是基本成功的。
现在,国内产品在技术、性能、精度和质量上逐渐赶上了进口产品,而且价格远低于进口产品,很多价格高昂的测绘仪器实现了平民化,最终导致国内测绘仪器市场的洗牌。如今,在中国测绘仪器市场上,国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50%,一些产品出口国外并取得了一定有影响力。
从整体上看,中国测绘仪器行业以及测绘企业发展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隐藏在行业发展中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正是这种矛盾的激化,才有了马超先生“测绘仪器行业艰难的转型之路”一文。而这种矛盾,实际上是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瓶颈。
测绘仪器行业的瓶颈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
首先,从产品技术上看。
中国测绘仪器的优势是价格优势,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低。目前我国高端测绘设备基本上被德国莱卡、日本拓普康等垄断,国产高端测绘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只有10%左右,特别是数码航摄仪、倾斜摄影仪、机载激光雷达、轻小型合成孔径雷达、传感器等设备基本被进口垄断。
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国产测绘仪器的品牌竞争力,也使我国测绘仪器企业发展遇到阻碍。
其次,从市场竞争上看。
从上世纪末,我国国产测绘仪器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是由于缺乏行业规范,同质化竞争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设备卖出低于成本的“白菜价”,其结果就是产品质量或服务大打折扣,损害供求两方利益。
市场竞争是市场自我调节的重要手段,但是恶性竞争却可能会损害多方面的利益。虽然最终会实现市场洗牌和重组,但是形成的成果已经大打折扣。
再次,从技术发展上看,新技术发展可能导致传统仪器设备的需求量急剧降低。
随着技术发展,用户对地理信息数据更新要求越来越快,数据范围也越来越大,传统的地理信息采集方法已经无法满足要求。在市场的推动下,出现了很多新的地理信息技术,而这些技术也成为传统测绘仪器设备市场份额降低的推手。
如最流行的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和倾斜摄影测量,已经实现了最大比例尺的1:500比例尺DLG成图,未来该作业方法逐渐成熟后,将可能极大程度替代传统大比例尺地形图测图方法,也可能威胁传统测绘仪器特别是全站仪的市场,而我国各地都建立的大地水准面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精化,未来几年,我国各地的大地水准面模型精度可能接近毫米级,高精度大地水准面应用,将极大降低水准仪频率,也将降低水准仪的销售量。
最后,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可能影响新测绘仪器市场走向。
旧市场体系打破则意味则新体系的重建,同样,全站仪、水准仪甚至RTK市场逐步萎缩,则意味则更多的新测绘仪器的出现,但是技术走向往往是不可预料的,很多外表光鲜的技术特别是仍然处于研究阶段的技术,在实用中问题就暴露出来,设备销售大打折扣,最明显的例子就是Lidar。
Lidar(简称“光达”),是从本世纪初开始民用化的测绘技术,马超先生在报告中也提及了三维激光雷达销售困难的事情。实际上,光达技术刚刚出现的时候,看上去确实高大上,可以直接实现三维立体数据采集,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发现其实用性和适用性都不尽如人意。
最大的困难就是三维点云要转为三维实体非常困难,且智能采集点云而不能采集色彩,数据处理过程甚至相当于重新建模,利用三维激光雷达生产的实际成果案例并不多。更重要的是,近年来流行的倾斜摄影以低廉价格和更加直观化的表达成果,极大替代甚至超越了三维激光测量的工作,使光达的优势锐减。因此,不难理解其销售遇到困境。
测绘三维激光雷达的教训正是对技术发展方向的预测失误导致的市场预测失误。类似的案例在测绘行业也并不少见,如曾经出现的“超站仪”和“测量机器人”等。
技术在市场上的表现不可准确预测,但是市场的走向却是可以分析的。
测绘仪器企业如何未来应该如何发展,才能走出现在的困境?或者说,从中国整体上看,测绘仪器企业如何实现正确的重组,从而使我国各个层次的测绘仪器在全球市场都占有一席之地?
第一, 正确面对即将到来的智能化空间信息时代。
随着空间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空间信息服务逐步深入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空间信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其经济产值也得到迅速提高。空间信息服务的最关键因素是数据,数据是服务的基础和根本,数据质量越高,服务越好。大数据基础的空间信息服务时代已经来临,这个时代,测绘仪器的走向可能是两个极端方向,一是高效率、大范围、高智能、高精度,如卫星、平流层飞艇、通用飞机、低空无人机构建的体系;二是可以实现“人人都是测量员”的地理信息采集终端,即智能手机端。
从总体上看,传统测绘仪器不会完全淘汰,甚至销售量可能增加,但是不可避免的是,测绘仪器市场产值在空间地理信息产业的比重将越来越小,测绘仪器企业在空间地理信息产业的影响力也可能变小。
第二, 研制新高附加值设备,掌握核心科技。
必须明确,未来传统测绘仍然存在,虽然在空间地理信息产业的比重将减小,但是市场依然会增长。可以预见,走高效率的测绘才是未来测绘必由之路。而高效的测绘,以来于技术研发和创新。如前文所述,我国在高精尖测绘仪器市场方面长期被国外产品垄断,凸显我国测绘仪器特别是高端测绘仪器缺乏核心技术直通。
因此,我国的测绘企业应该积极走创新之路,研究能够实现传统测绘与最新地理空间信息数据采集结合实现一体化的装备,如能够融入大数据智能网络的设备,实现智能化的空间数据采集,这将是未来测绘仪器发展的趋势。
在这一方面,我国有着很大优势,特别是我国的无线互联网应用和大数据技术在世界走在世界前列,研制智能化、网络化的测绘仪器,积极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设备,实现智能化的测绘与地理信息融合,必将在测绘地理信息市场大有作为。
第三, 企业融合与重组,测绘仪器行业融入空间信息产业
高精尖测绘仪器以及实现智能化、网络化的空间地理信息采集设备的研发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但是我国测绘仪器企业都不大,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并不具备响应的条件。如我国很多测绘企业自主制造无人机,很多无人机设计制造都不是按照航空技术标准,其制造车间如同“手工作坊”,飞机设计不科学,可靠性也低,按照航空标准,可能算是“模型飞机”。因此,未来测绘仪器制造,需要更多的技术、人才,一些跨行业的企业都应该参与。
随着空间信息产业发展,很多原来的非空间信息产业企业都参与其中,空间信息产业逐渐开始兼并浪潮,在这种情况下,测绘企业行业也应该进行兼并重组,将测绘仪器行业真正融入空间信息产业中,实现软硬件集成研发到生产的路线,发展新的集成化地理信息采集技术,并建立从数据到服务的产业链,形成大型空间信息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
第四, 企业应摆正“做企业”的心态
我国目前很多测绘企业制定发展规划时,“上市”往往成为第一目标。虽说上市融资对企业发展有帮助,但是企业上市的目的却不是为了发展,而是为了“圈钱”,这种心态对任何企业都是有危害的,在这点上,华为集团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目前上市的测绘仪器企业(非新三板),严格来说不超过5家(其他的有些公司是涉及测绘仪器生产,但不是主要收入),但是这些企业并非国内最强。如果企业能够明确上市目的和上市后的发展计划,对于融资发展和企业重组都是有极大益处的,最关键是企业的目的和心态,“不为上市而上市,不为钱而上市”。
总之,从总体上看,我国测绘仪器行业确实在步入一个困惑期,各个测绘仪器企业都经历转型和升级之路。但是,从宏观上看,这是市场自我调节的结果,是市场发展的必然,是产业发展的必然,我国测绘企业应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这个时期,开放思路、大胆创新、积极主动、开拓进取,强化自身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规范市场竞争原则,形成良性的市场洗牌,将我国的测绘仪器产业融入空间地理信息产业中,更好为空间信息产业服务,实现我国测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飞跃。
廖永生,泰伯网特约撰稿人,毕业于武汉大学,高级工程师,广西专家咨询服务协会信息专业委员会特聘专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3S技术集成应用与大数据信息挖掘,2010年首次提出研发我国地理信息X光技术(GeoXray);曾获第十二届广西青年科技奖,现就职于广西地理国情监测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