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北国老剑
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现状几乎人人皆知,但是只知道“大而不强”似乎还不够,我应该知道造成“大而不强”的深层次的原因。在我看来,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标准差,二是自身质量控制不严。
中国制造业的各种标准,来源有二,一是西方标准直接翻译得到,二是在西方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然而,修改的标准虽然为制定者得到了“非抄袭”的名誉,但是却不能注明等同对象,或者不能等同代用,这为使用者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标准中的质量要求其实是一个调控工具,当你提高要求,增加相关考核项,那么相关产品整个行业的水平门槛就会上升,如果降低要求,那么整体质量就会失去控制。
造成这些现状的最大原因就是对标准的不理解,本来对国外的标准就一知半解,据此制定的国标自然问题百出。另外,国标的制定不是由国家背景的机构来主导,却是由政府的一个部门来制定发布,那么,这些标准制定完后由谁来考核,是市场还是另外的某个机构?谁来推动标准的更新,标准更新的动力来自哪里?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企业自身质量控制不严。中国从国外引进了ISO 9000、ISO 9001、ISO 14000等等,这些质量控制体系在国外经过市场的检验,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但是,这些质量控制体系引入中国后,其从认证到管理完全变了样。中国的工厂,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原则性不强,很多都是浑浑噩噩在处理,因此生产的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很难保证。
很多人有一种观念,认为中国制造业成本很低,其实不然,在一些原材料、中国铸造件和锻造件等方面都不见得比西方低,造成中国制造业成本低的印象的原因是中国的人工和设备的工时成本相对来说很低。
所以,各种因素综合起来以后,就会发现,中国制造业的成本并不没有想象中的低。中国由于受工艺水平低的限制,往往在加工过程中耗费的工时相对来说较长,因此,如果不去改进工艺流程,就会无形中增加制造业成本,降低自身的竞争力。
我们在谈竞争力的时候,不要光考虑费用问题,应该考虑在保证高质量的前提下的低费用,这才是真正的竞争力。
中国目前在产品研发方面,大部分处在体制内,因此大多人以拿到项目圈到钱为主要目的,本身其实缺乏历史数据,导致没有研发基础,缺乏工具,导致缺乏质量保障和积累,缺乏考核,导致研发项目成了一个群体做PPT骗钱的手段。
制造业水平,更多地应该体现在量产上以及经过无数检测、检验的产品上。当下中国的制造业不容乐观,如何从标准、产品的质量控制等方面提高自身竞争力是企业家亟需思考的问题。因此,当下人们应该去脚踏实地做点实事,而不是歌功颂德、夸夸其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