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分享按钮
QC检测仪器网|www.qctester.com
首页: 产品中心: 资讯频道: 展会频道: 市场研究: 供求信息: 新品介绍: 企业名录: 技术文章: 检测机构
专家解答: 学会协会: 行业资料: 电子样本: 期刊书库: 资料下载: English: QC视频: QC杂志: QC访谈: 邮寄现场
注册会员 会员中心
登陆企业
仪器搜索
热门关键字: 量仪量具  无损检测  物理测试  力学测试  材料试验  光学仪器  设备诊断监测  表面处理检测  环境检测  化学分析  实验室仪器  仪表类  超声波探伤仪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关于召开2025(第八届)中国航空 科学技术大会的通知(第二轮)

关于召开2025(第八届)中国航空 科学技术大会的通知(第二轮)

http://www.qctester.com/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68 发布时间:2025-11-19 QC检测仪器网

各有关单位及个人:

为充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发挥学会学术交流引领作用,支撑航空强国建设,学会将于12月7-11日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2025(第八届)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大会。大会以“跨界协同 引领航空科技新发展”为题,由年度颁奖、年度发布、主旨报告和同期活动组成。其中主旨报告环节将邀请多位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航空院士、军民航总师、领军专家等围绕航空科技发展现状、前沿趋势、未来展望、重大工程需求等方面做主旨报告,同期活动部分将设置体系发展、专业聚焦、前沿科技、低空经济四个板块,共计50余个分会场。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

(一)主办单位

中国航空学会

(二)联合主办单位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三)特别支持

中国南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

二、会议地点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国际会议中心

三、会议报名与缴费

(一)报名方式

1.参会代表可登录“https://kjdh.csaa.org.cn”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大会官方网站查阅大会信息与报名注册;

大会官网

2.会议不接受现场报名。

(二)缴费标准

类型

阶段

全票

(普通代表)

全票

(有效会员)

全票

(论文作者)

单日优惠

标准资费

3000元

2800元

2600元

2000元

早期注册

2800元

2600元

2400元

1800元

1.全票包含参会、会议资料、3日午晚餐等;

2.早期注册指11月14日前完成注册缴费;

3.仅大会论文集(正式出版)投稿作者可享受论文作者价格,论文作者价格不含同期活动论文作者;

4.单日优惠包含当日活动参会、会议资料、午晚餐等。

(三)报名截止日期

会前4天停止报名,不再受理退费申请。

(四)同期活动与论文作者宣读

1.会议代表注册时需在系统中选择拟参加的同期活动,注册后可在大会官网个人中心进行修改维护,同期活动见附件;

2.论文投稿作者应选择“论文宣讲”分会场以安排宣读,并于11月21日前完成注册缴费,逾期不安排宣读。

(五)住宿预订

登录大会官网在线查阅相关信息。

(六)其他事项

1.每篇论文应有至少一位作者参会;

2.大会议程、报告情况将在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大会官网https://kjdh.csaa.org.cn、中国航空学会微信公众号进行持续更新,欢迎您的关注。

四、联系方式

若有问题请优先通过邮箱、微信咨询。

会议咨询:wangc@csaa.org.cn(邮箱)

kjdhcsaa(微信)

010-84924386(电话)

赞助合作:13520062845(微信)

会员事项:hqlily1331(微信)

附件:1.2025(第八届)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大会日程

2.2025(第八届)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大会同期活动

介绍

                                   中国航空学会     

2025年11月9日

 

中国航空学会                                                                                                                 2025年11月9日印发

联系人:王朝                                                电话:010-84924386                                                  共印3份

附件1

2025(第八届)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大会日程

活动安排

时间

板块类别

介绍页码

报到

12月7日-9日

/

/

年度发布

12月9日

/

/

主旨报告

年度颁奖

先进制造技术高峰论坛

12月8日

专业聚焦

7

先进航空材料及其创新应用论坛

10

首届航空货运系统装备与技术发展论坛

12

空天结构轻量化技术论坛

13

飞行力学与飞行试验分会第35届学术

交流会

15

2025(第三届)计算与仿真大会

16

创新布局论坛暨飞机总体分会第十八次学术交流会

17

航空预测与健康管理论坛

18

管理科学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

19

2026航电论坛筹备会

20

仿生飞行技术论坛

前沿科技

20

超声速民机技术交流会

22

先进空天动力论坛

23

定向能技术论坛

25

低空基础设施论坛

低空经济

26

智能载具与低空空域管控论坛

27

低空安全论坛

29

第一届高校航空学院院长年会暨航空

学科建设大会

体系发展

30

中国航空学会标准与适航发展论坛暨2025年度工作会

31

航空教育研讨会

33

第二届空天创业营首飞日结业演讲

34

工业软件创新与数字化转型分会场

12月10日

 

 

 

 

 

 

 

 

 

 

 

 

12月10日

专业聚焦

35

飞发一体化学术交流论坛

专业聚焦

36

系统工程论坛

38

无人机监测反制技术研讨会

38

飞行器电磁环境效应学术论坛

39

2025首届作动技术论坛

41

冷工艺制造技术论坛

42

智能博弈论坛

前沿科技

43

变体飞行器论坛

44

低空飞行器总设计师年会

低空经济

46

电动航空器主机与系统研讨会

47

2025航空动力电池技术创新论坛

48

中国航空学会青托沙龙

体系发展

48

优秀青年工程师论坛

50

2025年中国航空学会研究生论坛

51

科技奖励经验交流会

54

民机总师论坛

54

空天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

55

中国航空学会航空文博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航空文博论坛

56

第五届中国航空航天投资年会

12月7日

/

/

陕西省航空学会作动技术专业委员会

成立大会

12月8日

/

/

陕西省航空学会智能制造专业委员会

换届大会

中国航空学会计算与仿真分会2025年度工作会

中国航空学会飞机总体分会委员工作会

中国航空学会超声速民机分会委员

工作会

中国航空学会信息化技术分会委员

工作会

12月10日

/

/

中国航空学会电磁环境效应分会

2025年度工作会

论文作者宣讲与交流

附件2

2025(第八届)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大会同期活动介绍

12月8日

专业聚焦

一、先进制造技术高峰论坛

时间:12月8日

主席:李志强

召集人:张开富、徐正扬、郭斌、周荣林、韩银龙

组织单位:中国航空学会制造工程分会

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论坛以“创新驱动,智领航空先进制造新时代”为主题,旨在强调以创新为核心动力,借助智能化核心引领航空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开启航空制造的全新时代篇章,鼓励积极探索创新理念、技术和方法,推动航空先进制造领域在智能化转型升级。论坛设置一个主论坛,“高端装备分论坛”“智能制造分论坛”“制造工艺分论坛”三个分论坛。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先进制造技术高峰论坛主论坛

(一)林忠钦,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我国高端装备的战略思考》

(二)王向明,航空工业集团沈阳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坚持守正创新,助力飞机高质量研制》

(三)李志强,航空工业集团制造院研究员、集团首席专家:《航空制造技术发展思考》

(四)陈勇,中国商飞公司研究员、总设计师:《国产喷气支线客机关键技术发展与展望》

(五)张开富,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副校长:《“四极三变革”引领制造技术变革》

(六)徐正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副校长:《航空航天高性能低成本电解加工技术与装备》

(七)伏宇,中国航发涡轮院研究员、总工程师:《航空发动机先进制造技术》

(八)郭斌,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激光清洗技术发展现状及其智能化应用》

 

先进制造技术高峰论坛智能制造分论坛

(一)沈洪才,航空工业集团制造院研究员、副总师:《航空智能制造发展的思考和展望》

(二)郭良刚,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副院长:《航空高端环件轧制技术进展与发展趋势》

(三)郭训忠,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副院长:《金属管材多轴并联三维矢量弯曲成形轨迹控制及工艺优化研究》

(四)楚志兵,太原科技大学教授、院长:《精密无缝管材冷轧成形工艺与装备》

(五)李新雷,西北工业大学教授:《优质复杂薄壁构件反重力控压成型装备技术及应用》

(六)孙勇,电子科大深圳研究院教授:《智能辊压技术展望及其在航空低空等领域的应用》

(七)黄沙,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研究员、方案技术总监:《航空智能制造与检测技术发展趋势》

 

先进制造技术高峰论坛制造工艺分论坛

(一)林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高温合金增材制造》

(二)徐九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复杂薄壁结构件自适应加工技术》

(三)乔永莲,航空工业集团沈飞研究员:《钛合金精准加工制造技术》

(四)林铁松,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精密扩散焊接技术及其应用》

(五)柴禄,航空工业集团制造院研究员、副所长:《航空新材料/新结构焊接技术及应用研究》

(六)静永娟,中国航发航材院研究员:《钛类材料钎焊结构件的基础技术研究》

 

先进制造技术高峰论坛高端装备分论坛

(一)张屹,湖南大学教授:《碳化硅晶圆激光复合装备研发》

(二)冯长征,航空工业集团制造院研究员、副所长:《复合材料构件自动铺放装备创新研制实践》

(三)汪广平,航空工业集团昌飞研究员、总工程师助理、首席专家:《直升机关键制造技术与工艺装备》

(四)田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航空航天复杂装配结构制造机器人技术》

(五)张永,中国航发东安研究员、总工程师助理:《航空铝合金传动机匣铸件典型缺陷分析及处理》

(六)彭云峰,厦门大学教授:《国产五轴精密磨削加工技术及装备》

(七)王健健,清华大学研究员:《切削力及振幅自感知的透明超声加工装备技术》

(八)黄斌达,航空工业集团南京机电研究员、专业副总师:《航空机电产品智能化设计制造协同技术研究与应用实践》

(九)张臣,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航空复杂薄壁件超声纵扭铣削颤振抑制技术及装备》

 

二、先进航空材料及其创新应用论坛

时间:12月8日

主席:戴圣龙

组织单位:中国航空学会材料工程分会

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先进钛合金重点实验室

中国航发增材制造技术创新中心

先进航空材料及其创新应用论坛拟针对先进飞机、直升机、发动机对航空材料的需求开展交流研讨,围绕航空材料技术及其应用这一共性主题,邀请主机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高水平专家做专题报告。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苏亚东,航空工业集团沈阳所研究员、副总师:《战斗机用先进航空材料的应用与发展思考》

(二)邓娟,中国航发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主任:《航空发动机典型材料应用技术研究进展》

(三)张安琴,中国航发贵阳所研究员、主任:《变形高温合金在航空发动机上的应用现状及趋势》

(四)黄旭,中国航发航材院研究员、副总师:《航空钛合金发展现状》

(五)原梅妮,中北大学教授:《高防护性能钛铝叠层复合材料研究》

(六)刘东,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国防科技工业精密锻造与环轧技术创新中心主任:《金属材料先进热加工技术的若干进展》

(七)张学军,中国航发航材院研究员、副总师:《航空材料增材制造缺陷研究》

(八)程学群,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副主任:《机器学习辅助的图像识别模型》

(九)王飞,西安交通大学教授:《AI赋能先进航空材料研发:高熵合金“设计-预测-验证”一体化技术与应用展望》

(十)黎刚,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能同步辐射光源进展及其在航空叶片中的应用》

(十一)刘松平,航空工业集团制造院研究员:《面向航空材料表征的智能检测与评估技术及应用》

 

三、首届航空货运系统装备与技术发展论坛

时间:12月8日

主席:路新科

组织单位:中航电测仪器(西安)有限公司

首届航空货运系统装备与技术发展论坛旨在汇聚全国航空货运领域的航空科研机构、航空制造企业、商业运营方、专家学者、用户代表以及产业链相关企业,共同探讨行业前沿技术、装备创新及未来发展趋势,推动航空货运系统向物联化、智能化、高效化方向迈进。论坛以“面向航空物流、服务低空经济,实现共享、协同、智创”为主题,聚焦航空货运系统全产业链的技术升级与装备革新,涵盖航空货运系统自动化、物联化、智能化、高效化应用等关键议题。

论坛将通过主题演讲、圆桌讨论、技术展览等多种形式,深入交流航空货运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工程实践经验、前沿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论坛将重点探讨新一代窄体/宽体民航货机、大中型无人货运飞机、旋翼类飞机舱内/舱外货运系统以及PMA与民航MRO等热点话题,并将展示航空货运系统典型解决方案、工程应用成功案例等,从而推动航空货运领域科技创新,助力中国航空货运产业高质量发展。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邵朝俊,航空工业集团宏光正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大中型货运无人机空投展望》

(二)张鹏飞,中国商飞公司上飞院研究员、衍生型部副部长、某国家重点型号货机型负责人:《大型商用货运飞机发展趋势和研制方向探讨》

(三)南盟,航空工业集团庆安研高工、专业/型号副总师,集团一级卓越工程师、标准工作组专家成员:《民机货物装载技术概述和发展现状》

(四)吴向南,航空工业集团电测高级工程师、货运系统专业副总师:《货运无人机及货运系统相关设计问题研究》

(五)徐强,翊飞航空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大型物流无人机与我国下沉航空物流市场》

(六)李广宁,西北工业大学研究员、欧盟“玛丽-居里”学者:《飞行器空投/分离的关键技术与发展》

(七)张乾,天津海特飞机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民航窄体货机改装之海特实践》

(八)康彦祥,白鲸航线(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无人货运飞机对货运系统的新需求》

(九)王振,西北工业大学副研究员:《面向大型货运无人机精准空投中的视觉感知与目标定位》

(十)刘杰,航空工业集团陕飞高级工程师、型号副总师:《浅谈货运空投技术发展》

 

四、空天结构轻量化技术论坛

时间:12月8日

主席:朱继宏

组织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空天结构轻量化技术论坛聚焦航空航天领域结构轻量化的发展趋势、技术创新与工程应用。在当下,空天装备对性能提升、能耗降低的需求极为迫切,轻量化成为关键突破点。本次论坛着重探讨结构轻量化的智能化设计,探索新型轻量化材料的应用,研究创新制造工艺,还将深入分析轻量化结构与空天飞行器整体设计的融合。通过汇聚业内专家学者,共同交流研讨,为飞行器的创新发展提供轻量化技术支撑,助力我国空天事业迈向新高度。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郑侃,南京理工大学教授:《报告题目待定》

(二)侯淑娟,湖南大学教授:《结构的冲击防护与优化》

(三)柯林达,上海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报告题目待定》

(四)王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跨尺度结构高效不确定性拓扑优化方法》

(五)周涵,航空工业集团特种所工程师:《电磁功能结构轻量化设计方法》

(六)李好,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基于共形几何的多尺度曲面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及应用》

(七)佟德喜,航空工业集团通飞华南高级工程师、副主任:《水陆两栖飞机的结构轻量化设计》

(八)魏鹏,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多构型点阵结构的拓扑优化方法研究》

(九)孟增,合肥工业大学教授、系副主任:《基于物理数据驱动的可靠性拓扑优化设计》

(十)罗振先,河南大学副教授:《面向机翼结构的非概率不确定性分析与可靠性优化》

(十一)宋龙龙,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考虑大变形影响的大展弦比机翼结构主梁-翼肋构型拓扑优化方法型》

 

五、飞行力学与飞行试验分会第35届学术交流会

时间:12月8日

组织单位: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中航通飞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航空学会飞行力学与飞行试验分会第35届学术交流会邀请国内航空航天高校学者和航空工业领域内研究院所、工程单位专家围绕学科发展前沿技术、成果工程应用、低空经济与学科融合、先进数字化工具推广等方面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学科领域内的合作和成果转化。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黄领才,航空工业集团通飞华南研究员、总工程师、AG600系列总设计师:《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体系建设与展望》

(二)钱炜祺,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员、计算所科技委副主任:《气动力建模与辨识研究进展》

(三)闫晓东,西北工业大学教授、空天飞行技术研究所所长:《物理信息网络增强的飞行器轨迹规划方法》

(四)张虎龙,航空工业集团试飞院研究员、首席技术专家:《分布式智慧测试场架构理论研究》

(五)段卓毅,航空工业集团一飞院研究员、科技委资深专家:《基于MBSE的创新研发体系构建及型号实践》

(六)兰旭光,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世界模型驱动的智能体协同决策及在航空领域应用》

(七)贾晓鹏,航空工业集团民机试飞中心研究员、副总工程师:《民用航空器极地环境运行》

(八)柳文林,海军航空大学教授、教研室主任:《复杂海面环境下弹射起飞特性研究》

(九)高正红,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多模式飞行器变构型飞行动力学与控制建模分析》

 

六、2025(第三届)计算与仿真大会

时间:12月8日

主席:李运喜

组织单位:中国航空学会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国航空学会计算与仿真分会

嵌入式共性基础软件技术创新中心

机载弹载计算机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飞行器基础布局全国重点实验室

第三届航空计算与仿真大会将以“AI赋能航空计算”为核心主题,深入探讨该领域的最新技术动态与实际应用,共同面对发展机遇与挑战,推动学科建设与产业合作。本次大会邀请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代表分享前沿报告,交流国内航空AI技术的创新应用与研究进展,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携手构建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兰旭光,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国家级人才:《世界模型驱动的机器人自主作业与学习》

(二)孙刚,复旦大学教授、系主任:《生成式孪生飞机/发动机设计研究》

(三)张磊,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国家级青年人才:《基于扩散模型的多目标图像生成技术》

(四)周冕,西交利物浦大学教授、科研主任:《持续学习的重构:从动态知识迁移到语义智能的演进》

(五)张晓溪,中山大学副教授、广东省青年拔尖人才:《面向资源受限边缘环境的大模型推理加速研究》

(六)李冬冬,华为鲲鹏高性能计算产业生态总监:《基于鲲鹏的高性能计关键技术与生态进展》

 

七、创新布局论坛暨飞机总体分会第十八次学术交流会

时间:12月8日

主席:段卓毅

召集人:王立波、孙海军、苗红科、杜欢

组织单位:中国航空学会飞机总体分会

围绕飞机创新布局的新成果和新进展,邀请国内一线专家进行研讨与交流,同期举行中国航空学会飞机总体分会第十八次学术交流会。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宋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飞翼布局飞机的研究与探索》

(二)黄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飞翼布局飞机如何突破刚弹耦合颤振屏障》

(三)吴大卫,中国商飞公司上飞院研究员:《大型商用飞机翼身融合气动布局的设计约束探讨》

(四)郝璇,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高亚音速飞翼无人机气动布局关键设计技术》

(五)陶于金,西北工业大学研究员:《翼身融合布局飞行器关键技术》

 

八、航空预测与健康管理论坛

时间:12月8日

主席:杨宇

组织单位:中国航空学会预测与健康管理分会

航空预测与健康管理论坛旨在汇聚行业智慧,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特邀来自知名高校与领先企业的专家学者及技术负责人,就结构、航电、机电、动力等各领域的行业需求、前沿技术、创新应用案例、未来发展方向等做专题报告与深度分享。本次活动致力于为与会者提供高质量的交流机会,共同推动航空PHM技术的进步与产业化发展。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周留成,空军工程大学教授、副总师:《航空装备超快激光强化与锻打印技术进展》

(二)苗强,四川大学教授:《高冗余安全关键系统智能重构关键技术研究》

(三)杨正岩,江南大学教授、院长助理:《基于超声导波的飞行器薄壁结构损伤在线监测技术与系统》

(四)李永波,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副总师:《先进飞行器关键系统智能感知与健康监测技术》

(五)杨宇,航空工业集团强度所研究员、副总师:《民航飞机结构改装载荷监测与寿命管理研究进展》

(六)陈银超,航空工业集团成都所研究员、主任:《先进战机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探索与实践》

 

九、管理科学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

时间:12月8日

主席:殷云浩

召集人:陈昂

组织单位:中国航空学会管理科学分会

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也为航空工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在这个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关口,必须科学把握和统筹管理系列重大战略关系,乘势而上、接续推进新时代航空强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大的航空力量。为将这一战略导向转化为航空工业发展的实际动能,中国航空学会管理科学分会将于12月8日在广东省广州市举办2025年学术年会,搭建沟通平台、促进学术交流,汇智聚力共话航空工业新发展。

年会以“管理战略关系,点亮发展蓝图”为主题。 面向“十五五”规划发展,从科学把握和统筹管理当下与长远、国内与国外、新兴产业壮大与支柱产业升级等重大战略关系的角度,重点关注航空工业战略管理历程与启示、新时代航空强国战略目标引领下的航空工业发展路径、航空工业发展战略风险研判与应对、人工智能驱动航空工业创新发展、国际航空军贸市场需求分析、“科技-产业”正向循环的开放创新生态体系构建、航空科技“短链路”创新模式、颠覆性技术催生新产业的典型案例、低空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举措等话题。

 

十、2026航电论坛筹备会

时间:12月8日

组织单位: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

航空电子综合技术与体系集成全国重点实验室

民航空管航空电子技术重点实验室

华东师范大学先进航空电子研究所

上海广尧航空

全球航空电子经历了从传统机械式向集成化、数智化、多核化和绿色化的转变。技术的飞速进步与市场需求的不懈扩张,使得航空电子在飞机制造领域中脱颖而出。2026(第十五届)飞机航空电子国际论坛筹备会目的是统筹论坛筹备工作,汇聚政企研各方资源,明确论坛定位与价值,确保其成为航电领域技术交流、趋势研判的高端平台。

 

前沿科技

十一、仿生飞行技术论坛

时间:12月8日

主席:吴江浩

组织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仿生飞行技术论坛聚焦仿生学与航空技术的交叉创新,探讨生物启发技术在飞行器设计、飞行控制及智能材料等领域的应用。论坛涵盖生物力学与飞行原理、材料与结构仿生、传感器与控制系统仿生、推进系统仿生、航空航天仿生应用与发展等前沿议题,旨在借鉴自然界生物的智慧优化航空器性能。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肖定邦,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院长:《自稳定亚克级微型扑翼飞行器研究》

(二)贺威,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授、副校长:《仿鸟扑翼飞行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展望》

(三)徐文福,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院长:《鹰尺度扑翼飞行机器人自起飞及敏捷机动飞行控制》

(四)黄伟希,清华大学教授:《薄片自由下落的飞行模态研究》

(五)王士召,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蝙蝠飞行的高升力机制》

(六)汪忠来,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面向仿生扑翼飞行器的多功能自驱动智能翅翼研究》

(七)葛斯琴,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昆虫飞行结构解析及仿生应用》

(八)石青,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微型仿蝗虫跃翔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

(九)薛栋,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仿鸟飞行器关键技术与挑战》

(十)崔峰,上海交通大学副研究员:《多模态运动无尾扑翼微型仿生机器人研究》

(十一)张艳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可悬停扑翼微型飞行器设计与实现》

 

十二、超声速民机技术交流会

时间:12月8日

主席:陈迎春

组织单位:中国航空学会超声速民机分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超声速民机是未来民机发展的重要方向,更快的速度意味着更紧密的经贸、政治、文化交流与合作,尤其对于洲际或跨洋航线的意义巨大。随着航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超声速民机市场前景愈发光明。会议聚焦超声速民机技术发展的关键难点与前沿技术,深入探讨总体气动、低声爆设计、先进动力系统、轻量化结构与材料、高效热管理、适航要求与可持续运行模式等技术方向,诚邀行业内各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发表报告,旨在构建一个创新、开放、融合、协同的交流平台,加速超声速民机从技术预研迈向安全、绿色的商品现实,共绘超声速民机重返蓝天的未来图景。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林大楷,中国商飞公司北研中心研究员、所长:《超声速民机技术发展与挑战》

(二)钱战森,中国航空研究院研究员、部长:《超声速民机气动关键技术进展》

(三)高为民,中国航发动力所研究员、副总师:《超声速民机动力技术挑战及发展建议》

(四)李敬,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总师:《国产超声速民机设计中的适航与运行因素》

(五)艾俊强,航空工业集团一飞院研究员、集团首席专家、资深副总师:《超声速民机发展的再认识—讲历史、论定位、梳技术、谈对策。》

(六)潘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院长:《超声速民机低声爆优化设计技术》

(七)韩忠华,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副院长:《面向新一代超声速民机的声爆预测与低声爆气动布局设计方法》

 

十三、先进空天动力论坛

时间:12月8日

主席:陈勇

组织单位:成都流体动力创新中心

中山大学

先进空天动力论坛聚焦航空航天动力系统发展趋势、技术创新与工程应用,探讨动力系统智能化、新型推进(电推进、磁推进、核推进)方式、零碳排放、飞发一体、多域推进等问题,助力飞行器创新发展。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秦江,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系主任、南昌航空大学副校长:《航空氢能源及混合动力技术》

(二)尚守堂,中国航发动力所研究员、首席技术专家、副总师:《空天动力燃料应用研究及发展需求分析》

(三)吴云,空军工程大学教授、副院长、航空动力系统与等离子体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航空发动机等离子体点火助燃技术》

(四)李丹,中国航发涡轮院研究员、某国家重大专项型号副总工程师:《宽域涡轮发动机技术发展》

(五)李海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重大项目办副主任、太行实验室中心副主任:《航空混合动力系统高效能量利用与管理方法探讨》

(六)赵庆军,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新原理宽速域对转冲压发动机研究进展》

(七)秦飞,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副院长:《宽域组合冲压发动机匹配工作研究》

(八)孙明波,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首席专家:《高速吸气式动力多场耦合计算技术》

(九)曾琦,中国航发动研所研究员、副部长:《国产航空发动机高掺混SAF验证与挑战》

(十)黄河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高超声速前体进气道一体化流动机理与流场组织方法》

(十一)管晓乐,航天科工空天动力研究院(苏州)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副总经理、某新型混动发动机技术负责人:《空天氢能动力发展与展望》

(十二)赵世龙,中山大学副教授、燃料与燃烧基础研究实验室负责人:《加力/冲压燃烧室过渡态下的是时变特性及预测》

(十三)陈勇,成都流体动力创新中心研究员、副主任:《飞行器燃料非接触测量与寿命预测关键技术与工程实践》

十四、定向能技术论坛

时间:12月8日

主席:周水亮

召集人:刘朝阳、马修泉、李新阳、王西昌

组织单位: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创新驱动,定向引领”以创新驱动为核心驱动力,通过突破性技术创新、突破性应用创新引领航空定向能领域迈向更高水平。本次论坛旨在鼓励探索前沿理念,创新技术和高效方法,推动定向能技术在航空军事、航空工业和航空民用等领域在深度广泛应用与发展,助力国防现代化建设和科技强国目标的实现。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周水亮,航空工业集团制造院研究员、副总师:《航空定向能技术应用创新》

(二)刘朝阳,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研究员、首席专家:《高功率微波装备发展与思考》

(三)陈树君,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副校长:《智能制造场景定向能技术创新与应用实践》

(四)郭建增,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红外激光技术研究进展》

(五)王军龙,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高功率激光合束技术》

(六)林峰,清华大学教授、增材所所长:《激光液浮粉末床熔融技术》

(七)叶锡生,中科院上海光电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高重频大能量中长波红外激光技术与应用》

(八)马修泉,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高功率激光技术发展现状》

(九)王西昌,航空工业集团制造院研究员、集团专家:《定向能标准建设与应用》

(十)王建军,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光场操控相干合成技术研究》

(十一)张宁华,航空工业集团导弹院研究员:《超强超短脉冲激光与物质作用效应研究》

(十二)李龙卿,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通信感知一体化反无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低空经济

十五、低空基础设施论坛

时间:12月8日

主席:郭琪

组织单位: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低空基础设施论坛聚焦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在现行法规与标准要求下的系统性发展路径,重点探讨其整体架构设计、技术体系构建与实施策略。论坛将围绕低空基础设施的规划、空间布局、建设实施与可持续运营等核心环节,组织深入交流,旨在推动形成安全高效、协同规范的低空基建体系,为低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郭琪,航空工业集团规划院正高级工程师、总规划师、综合规划研究院院长:《低空经济产业发展一体化解决方案》

(二)程承旗,北京大学教授、国家导航领域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低空立体交通新型基础设施——低空伏羲图与红绿灯系统》

(三)霍雳,中国航空国际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低空经济低成本制造智能装备技术交流》

(四)杨海明,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CTO):《5G-A低空智能网联技术支撑低空安全健康发展》

(五)马杰,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综合规划院副院长:《低空空域数字化模型构建技术指南》标准发布

(六)简丹,航投易飞(北京)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低空公园的运营模式》

(七)苏颖,中交遥感天域科技江苏有限公司董事长:《无人机防控技术在低空经济市场中的场景应用》

(八)报告人待定,航空工业集团特飞所:《特飞所浮空器产品在低空经济中的应用与发展》

(九)张宁,东进航空创始人:《低空经济时代产业重构-机会与挑战》

十六、智能载具与低空空域管控论坛

时间:12月8日

主席:李秋实

组织单位:中国航空学会航空电子与空中交通管理分会

西华大学

低空经济是以低空空域为依托,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载具)为载体,以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本论坛面向物流配送、低空农业、交通出行等低空典型应用场景,针对低空场景中各类智能载具的设计与研发、低空空域数字化与智能化管控等相关研究领域,涵盖载具总体设计、混合动力系统、智能航电系统以及空地立体交通管理等关键技术方向,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莅临并发表主旨报告,旨在构建一个开放包容、互动频繁、合作无间的交流平台。此平台将汇聚所有与会嘉宾的智慧与力量,共同探索并推动载具设计与低空管控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创新应用,促进低空经济的繁荣与进步。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李秋实,西华大学教授、校长:《以低空动力关键技术给丘陵山区农机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二)张学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空地一体新航行系统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无人机有人机融合运行技术》

(三)张明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系主任:《AI赋能风能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

(四)张峻,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低空数字经济赋能低空经济高效增长》

(五)江启峰,西华大学教授、院长:《低空经济中航空活塞混合动力面临的新问题和初步探索》

(六)叶勉,西华大学副教授、系主任:《城市低空无人机运行规划与优化》

十七、低空安全论坛

时间:12月8日

主席:李大庆

组织单位:中国航空学会航空安全分会

中国民航大学

低空安全论坛聚焦无人机扰航这一行业核心挑战,从基础理论突破、关键技术攻关与自主装备研发三大维度,汇集产学研用各方专家展开深度研讨与交流,共同探索低空安防系统的创新路径和解决方案,为我国航空运输安全提供坚实支撑。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徐明,航空工业集团综合所正高级工程师:《**“安全驱动设计,设计即验证”**:航空高度集成复杂系统研制保证体系》

(二)杨磊,中国民航大学教授、副院长:《民航机场低空非合作目标探测与反制技术》

(三)李诚龙,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副教授、副院长:《低空安全管理与运行风险评估》

(四)周双勇,四川沃飞长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适航总监:《基于性能的eVTOL适航安全考虑》

(五)刘俊辉,腾云航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从运营人角度看低空安全运行规则》

(六)邵朝俊,航空工业集团宏光研究员、总工程师:《低空航空器伞降救生和抗坠防护技术》

体系发展

十八、第一届高校航空学院院长年会暨航空学科建设大会

时间:12月8日

主席:姜斌

组织单位:中国航空学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第一届高校航空学院院长年会暨航空学科建设大会,以航空学科建设为核心聚焦方向,搭建全国高校航空学院院长专属交流平台。大会将聚焦学科建设前沿动态与发展痛点,促进院校间特色经验共享与高效互鉴;精准衔接航空产业政策与高校学科发展需求,打通产学研协同壁垒,深化产业与学科的深度融合,为航空强国建设筑牢学科根基。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李应红,空军工程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空工大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

(二)郭万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航空航天数字科学与智能技术》

(三)潘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院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

(四)索涛,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院长:《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

(五)魏小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院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

(六)报告人待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航空产业发展趋势与政策支持方向》

(七)报告人待定,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航空发动机领域技术突破与人才政策》

(八)报告人待定,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民用航空产业需求与高校合作机遇》

(九)高校航空学科发展分享:3-4所重点高校航空学院院长发言,分享本校航空学科建设特色、成果与未来规划

(十)互动交流:嘉宾与参会代表针对学科建设提问交流

十九、中国航空学会标准与适航发展论坛暨2025年度工作会

时间:12月8日

主席:梁丽涛、徐超群

组织单位:中国航空学会团体与标准认证推进工作委员会

中国航空学会飞行器适航分会

为发挥标准与适航技术在低空航空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协同支撑效能,持续推动中国航空学会团体标准与适航技术在航空科技创新、产业提质升级过程中的互动发展,中国航空学会团体标准与认证推进工作委员会与飞行器适航分会在中国航空科技大会期间召开“中国航空学会标准与适航发展论坛暨2025年度工作会”。论坛以“标准与适航协同,助力航空科技发展”为主题,深入交流学会标准与适航在标准制定与实施、适航要求和符合性审查支持等领域的产业需求和发展态势。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2025年度中国航空学会标准发布

(二)刘薇薇,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适航所所长,中国航空学会飞行器适航分会委员,总干事:《中国航空学会适航分会2025年度工作报告及2026年建议》

(三)梁勇,中国航空学会团体与标准认证推进工作委员会委员、副总干事:《中国航空学会标准2025年度工作报告及2026年建议》

(四)赵玉河,航空工业集团通飞华南副总经理:《航空应急救援标准体系及实施建议》

(五)金奕山,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航空器适航研究所副所长、标准起草人:《多旋翼无人驾驶航空器噪声测量方法标准实施建议》

(六)孙爽,中国民航大学教授、标准起草人:《T/CSAA 37~38 航空器电推进动力标准实施及发展》

(七)付妍妍,壹通无人机系统有限公司适航部长、标准起草人:《T/CSAA 45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设计指引标准实施及标准需求》

(八)航审定技术专题报告二:《低空空域管理适航要求》

(九)刘彧,培风智行(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标准起草人:《T/CSAA 43空地协同型自主飞行辅助系统通用要求标准实施及发展》

(十)殷俊峰,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低空经济研究所主任、标准起草人:《低空空域数字化模型构建技术指南标准实施及发展》

(十一)曹超,中航电测仪器(西安)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标准起草人:《T/CSAA 44货运无人机运输及空投通用货盘要求标准实施及发展》

(十二)适航专题报告三:《低空航空器维修培训》

(十三)李慧涌,北京摩诘创新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总监、标准起草人:《基于任务场景的直升机模拟飞行培训》

(十四)梁文广,北京优云智翔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标准起草人:《FPV无人机操控员专业能力评价实施指南标准建议与应用》

(十五)李鸣,中国航空学会教育工作委员副主任:《青少年航空国防教育及体验飞行活动标准化建设的建议》

二十、航空教育研讨会

时间:12月8日

主席:李鸣

组织单位:中国航空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

航空教育工作论坛紧密围绕《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战略部署,积极响应国家低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在教育部相关部门工作指导下,以深化产教融合为核心,着力拓展学生就业渠道,推动社会人才培养与就业有机联动、人才供需有效对接。论坛致力于为青年学子和社会人才搭建更广阔的学习和教育及就业平台的成果转化通道,助力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签约仪式:广州数科集团与中国航空学会

海格集团与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二)李鸣,中国航空学会教育工作委员副主任:《低空经济和人才培养》

(三)张弘,航空工业集团洪都研究员、L15总设计师:《关于教练式训练模式的探索》

(四)侯玉成,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报告题目待定》

(五)詹伟,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拓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创新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六)报告人待定,中国航空教育学会:《报告题目待定》

(七)肇晓兰,中国航空学会科学普及部部长:《报告题目待定》

(八)报告人待定,航空工业集团江航:《报告题目待定》

(九)报告人待定,海格集团:《低空经济飞行人才模拟训练基地的构想》

二十一、第二届空天创业营首飞日结业演讲

时间:12月8日

主席:顾惠忠

组织单位:中国航空学会产业创新投资工作委员会

空天创业营作为中国航空创新创业大赛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航空学会创投委联合多家央企投资机构共同发起的创新创业培训平台。该项目以 "空天科技企业家的发现、培育、加速" 为宗旨,着力为国央企创新项目和创业企业提供专业化辅导。

第二届创业营汇聚了52个优质项目与50余位资深导师,通过四个月的共同学习与深入交流,推选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航空航天领域创新创业案例以结业演讲的形式,向行业内外和产业投资家机构展示推荐。

12月10日

专业聚焦

二十二、工业软件创新与数字化转型分会场

时间:12月10日

主席:曾文

组织单位:中国航空学会信息化技术分会

航空工业集团信息技术中心(金航数码)

鲲鹏软件创新中心

工业软件创新与数字化转型分会场旨在推动以“单点智能向系统智能跃升,效率优先向价值重构转变,技术赋能向生态融合演进”为特征的行业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将以“AI×工业软件:重塑工业智能新生态”为主题,围绕行业特点,共同探讨工业软件、数字化转型的典型场景需求、先进应用实践和未来发展路径。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郑纬民,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报告题目待定》

(二)莫则尧,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党委书记:《报告题目待定》

(三)温泉,中国航空发动机研究院院长:《航空发动机工业软件的智能升级:技术进展与未来发展路径》

(四)罗明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院长:《飞行器数字化设计探索与实践》

(五)李敬,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AI技术在民航领域的应用思考与探索》

(六)段盛凌,航空工业集团公司AI+工业软件研发及应用专业技术实验室主任、人工智能专业技术领军人才:《AI驱动的工业软件,让工业更智能》

(七)丘水平,华为云工业AI平台总经理:《工业+AI的思考与探索》

(八)高兴宇,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副主任:《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探究》

(九)郑双成,航空工业集团信息技术中心(金航数码)副总工程师:《面向图应用的AI发展趋势》

(十)卢大伟,航空工业集团成飞部长:《AI赋能制造的探索与实践》

(十一)楚涛,航空工业集团一飞院所长:《人工智能在航空装备研发中的探索与应用》

(十二)马俊国,阿里云大模型高级产品方案专家:《大模型智能中台建设分享》

(十三)黄宏胜,中国兵器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副所长:《HP智能化发展需求和关键技术分析》

(十四)唐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主任:《AI数据安全的研究与思考》

(十五)彭宇馨,航空工业集团自控所部长:《AI赋能研发生产效率提升》

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二十三、飞发一体化学术交流论坛

时间:12月10日

主席:刘永泉

召集人:李建榕、吴军强、尤延铖、高为民

组织单位:中国航空学会飞发一体化设计分会

飞发一体化是一种基于系统工程理念的综合设计方法,旨在通过对飞行器与发动机系统进行多学科深度协同与整体优化,实现性能提升与技术突破。本届交流活动以“数智技术赋能飞发一体化设计方法创新”为主题,特邀专家将从总体设计、数值仿真、试验验证以及运维保障等多个维度,分享数智技术在飞发一体化中的应用实践与成功案例,推动行业在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中的技术融合与方法升级。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刘永泉,中国航发科技委副主任、动力所总设计师:《飞发一体化设计技术发展方向》

(二)孔祥兴,中国航空发动机研究院研究员、副主任:《航空发动机健康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三)熊能,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员、科研总师:《飞发一体化空气动力试验模拟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四)孙希明,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基于数字重构的飞发一体主动扩稳控制理论与方法》

(五)张镜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小卫星中心主任:《飞机及其发动机能量一体化管理技术浅析》

(六)张淼,中国商飞公司上飞院研究员、主任:《AI技术在飞机气动设计中的应用》

(七)石岩,中国航发动力所高级工程师、主任:《应用数字技术设计矢量发动机喷管部件结构》

(八)周莉,西北工业大学教授:《s弯喷管与飞机后体一体化气动设计研究》

 

二十四、系统工程论坛

时间:12月10日

主席:龚旭东

组织单位:中国航空研究院

系统工程论坛以“智能驱动、系统创新、跨界协同”为核心导向,旨在深度解析系统工程的理论前沿与变革趋势,分享重大工程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与解决方案,并重点探讨人工智能赋能、跨领域协同生态构建等关键议题。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张新国,中国航空研究院研究员、首席科学家:《MBSE前端探讨》

(二)龚旭东,中国航空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基于模型的任务体系工程与系统工程》

(三)孙智孝,航空工业集团沈阳所研究员、副所长兼总师:《MBSE实践与发展》

(四)郑党党,航空工业集团一飞院研究员、副总师:《模型驱动飞机数字研发》

(五)高星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基于建模与仿真的体系工程应用模式研究》

 

二十五、无人机监测反制技术研讨会

时间:12月10日

主席:曹贺

组织单位: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

当前,“低慢小”无人机“入侵事件频发”,安全防控形势日益严峻。特别是在世界局部地区军事斗争不断、民用领域消费级和商用中小型无人机爆发式增长、无人机系统相关技术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无人机监测反制执法活动已经从特定时间、地点、目的条件有限防御上升为全天时条件下的全场景安全管控和全疆域防暴恐行动。

研讨会以“低慢小”无人机监测反制需求及技术发展学术研讨主题,围绕无人机监测反制领域面临的需求场景分析不充分、监测反制技术能力有限、对抗效能测试不充分等突出问题,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强化需求牵引和科技支撑紧密对接,促进需求方、研发团队及有关管理部门深度沟通,为我国无人机监测反制技术发展及能力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孟博,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研究员:《反无人机面临形势和需求》

(二)李安平,工信部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副主任:《低空电磁频谱安全管控》

(三)邵浩,乾元实验室技术中心总师:《高功率微波技术反无应用》

(四)周水亮,航空工业集团制造院副总师:《反无人机高能硬杀伤手段和末端防御技术》

(五)吴强,航空工业集团发展中心副总师:《反无人机技术水平及发展方向思考》

 

二十六、飞行器电磁环境效应学术论坛

时间:12月10日

主席:段泽民

组织单位:中国航空学会电磁环境效应分会

安徽省航空学会

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飞行器系统日益集成化、复杂化和智能化,其所面临的电磁环境也愈加恶劣与复杂。电磁干扰、电磁脉冲、高功率微波等威胁已成为影响飞行器安全、可靠与效能的关键因素。为促进我国在飞行器电磁环境效应领域的学术交流与技术创新,本届论坛聚焦飞行器系统安全问题、飞行器电磁防护测试评估与标准规范、飞行器电磁兼容性设计、电磁防护、电磁环境适应性、如何完善适航取证体系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论坛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前沿、务实的交流平台,分享最新研究成果,碰撞创新思想火花,共同应对复杂电磁环境带来的挑战,为我国空天装备的自主可控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王东俊,航空工业集团成飞高级工程师、中心主任:《基于微波暗室的复杂电磁环境构建:挑战、方法与展望》

(二)郭红霞,中国航发动力所高级工程师、专业副总师:《航空发动机电磁兼容性设计》

(三)苏多,航空工业集团综合所研究员、专业副总师:《安全驱动设计,设计即验证:eVTOL型号电磁防护研制中ARP4754B的应用研究》

(四)何瑞,中国商飞复材中心研究员、复材结构集成设计专业总师:《民机复材油箱结构闪静电防护设计技术应用与需求》

(五)季涛,中国商飞公司上飞院研究员:《复合材料机翼电磁防护技术研发&验证评估&适航审查体系概述》

(六)包贵浩,航空工业集团通飞华南研究员、副部长、集团一级技术专家:《飞行器电磁环境效应适航符合性验证差异化方法》

(七)司晓亮,航空工业集团合肥航太副研究员、副总经理:《飞行器电磁防护新挑战与技术进展》

(八)孙红鹏,航空工业集团沈阳所副总师、部长:《多电飞机电磁兼容及防护设计》

 

二十七、2025首届作动技术论坛

时间:12月10日

主席:刘易平、钟诚文

组织单位:陕西省航空学会

庆安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航空学会机电分会

航空特种作动学科与技术中心

陕西省航空学会作动技术专业委员会

2025首届作动技术论坛汇聚产学研领域精英,聚焦作动技术前沿动态,探讨智能控制、高效驱动等核心议题,分享创新成果与应用案例,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助力行业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徐兵,浙江大学教授、常务副院长、长江学者:《高性能液压基础件与智能电液作动技术发展》

(二)王文山,航空工业集团庆安副总工程师、集团特级专家:《大型飞机高升力系统与全电智能作动技术研究》

(三)尚耀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飞行器作动国家级创新平台团队带头人、长江学者:《作动系统高性能电机设计与多物理场协同优化》

(四)谢磊,航空工业集团成都所高级工程师、副主任:《大功率电作动与控制关键技术在战机上的应用与展望》

(五)廖华琳,中国航发涡轮院研究员、专项总师:《未来先进航空发动机作动系统需求及发展趋势》

(六)解国新,清华大学教授、高端装备界面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党支部书记:《智能润滑摩擦副及应用》

(七)董林渊,航空工业集团自控所研究员:《机载飞控作动系统发展探讨》

(八)杨宇,航空工业集团强度所研究员、副总师:《民航飞机结构改装载荷监测与寿命管理研究进展》

(九)董小闵,重庆大学教授、所长:《磁流变智能执行器研究进展及应用》

 

二十八、冷工艺制造技术论坛

时间:12月10日

组织单位:四川省航空宇航学会

冷工艺制造技术论坛专注于冷工艺加工与制造领域,旨在汇聚行业智慧,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特邀来自知名高校与领先企业的专家学者及技术负责人,就冷工艺前沿技术、关键工艺难题、创新应用案例等方向做专题报告与深度分享。本次活动致力于为与会者提供高质量的交流机会,共同推动冷工艺技术的进步与产业化发展。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万敏,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长江学者:《航宇结构切削工艺力学理论与应用技术》

(二)勾江洋,航空工业集团成飞高级工程师:《融合随机误差与确定性偏差的误差建模方法在飞机工艺设计中的应用》

(三)鲍益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系副主任:《钣金成形快速仿真技术及软件开发》

 

前沿科技

二十九、智能博弈论坛

时间:12月10日

主席:龚旭东

组织单位:中国航空研究院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智航院

智能博弈论坛聚焦智能博弈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与行业应用创新,汇聚产学研各界专家,共同探讨智能决策、人机对抗等前沿方向,推动理论研究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为我国智能博弈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生态的构建提供交流与合作平台。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刘波(主持人),中国航空学会人工智能技术分会委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首席专家:分会年度工作总结

(二)樊会涛,航空工业集团科技委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拟邀):《报告题目待定》

(三)王海峰,航空工业集团成都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拟邀):《报告题目待定》

(四)龚旭东,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集团首席专家:《智能空战底座与智能蓝军训练系统》

(五)王金岩,航空工业集团上电所研究员、所长、重点实验室主任:《开放式智能通用架构研究与模型应用》

(六)程光权,国防科技大学研究员、长江学者:《大模型驱动的大规模空战动态对抗推演技术研究》

(七)池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副院长:《大规模异构无人集群的智能协同技术》

(八)段亚,航空工业集团试飞院技术中心主任:《空战智能体LVC集成验证与测试》

(九)俞扬,南京大学教授、副院长:《基于强化学习的空中博弈决策算法研究》

(十)莫雳,北京理工大学研究员:《智能空中博弈决策算法实践及思考》

(十一)王重,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基于全驱动多旋翼无人机的编队协同搜索与目标包围》

 

三十、变体飞行器论坛

时间:12月10日

主席:孙健

组织单位:中国航空学会变体飞行器分会

哈尔滨工业大学

变体飞行器技术论坛聚焦变体飞行器涉及的总体设计、气动特性与飞行控制等核心科学技术问题,组织来自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的专家开展深层次的学术交流与研讨,推动我国在智能变形飞行器领域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卢元杰,航空工业集团沈阳所研究员、部长:《变体技术在无人机领域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二)车军,航空工业集团自控所研究员、副总师:《变体飞机的飞行控制技术》

(三)陈光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究员:《空天变构飞行器智能控制技术思考与探索》

(四)沈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副院长:《主被动变体翼尖设计与评估》

(五)孙健,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院长助理:《跨域变体飞行器连续变形结构设计》

(六)何晶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无人机载荷实时监测及任务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

(七)朱呈祥,厦门大学教授:《三维变体乘波飞行器气动设计方法》

(八)史人赫,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空天跨域变体飞行器多学科设计优化技术》

(九)李春鹏,航空工业集团气动院高级工程师:《机翼变弯度气动设计机器全尺寸样件的风洞试验验证》

(十)杨体浩,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大型客机变弯度机翼气动设计技术》

(十一)王志刚,航空工业集团强度所高级工程师:《飞行器局部可变体结构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十二)周翔,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平面多维度变形翼机构/结构设计方法》

低空经济

三十一、低空飞行器总设计师年会

时间:12月10日

主席:郭博智

组织单位:中国航空学会

本次低空经济总设计师年会特邀请eVTOL、无人直升机、无人固定翼货运、载人固定翼和无人氢能飞行器领域的总师为大会专题报告。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黄领才,航空工业集团通飞华南研究员、总工程师、AG600系列总设计师:《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体系建设中低空飞行器应用与发展思考》

(二)祝小平,西北工业大学教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低空经济中无人机的发展及安全性思考》

(三)张庆新,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副校长、辽宁通航研究院院长:《电动航空的机遇与挑战:迈向绿色航空新征程》

(四)王曼,中国商飞公司北研中心研究员、总工程师:《报告题目待定》

(五)苗德建,航空工业集团昌飞研究员、副总工程师:《报告题目待定》

(六)周雷,航空工业集团特飞所研究员、AS700载人飞艇型号总师:《飞艇在低空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七)王强,重庆驼航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董事长兼总经理:《“驼峰”重载无人机及低空特种物流解决方案》

三十二、电动航空器主机与系统研讨会

时间:12月10日

主席:张曙光

组织单位:中国航空学会电动航空分会

为推动我国电动航空产业健康、协同发展,特举办本次电动航空器主机与系统技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旨在构建一对话平台,聚焦主机级与系统级的需求对接与技术协调,深入研讨设计规范等核心议题,以期凝聚行业共识,推动建立高效、统一的协作范式,助力我国电动航空产业链的成熟与整体竞争力提升。

报告情况:

(一)车企跨界eVTOL的供应链重构与协同优势

(二)eVTOL飞控计算机多核异构架构设计与性能提升路径

(三)eVTOL整机集成视角下的核心供应链选型与技术赋能

(四)eVTOL中东地区商业化突破的技术与供应链支撑

(五)eVTOL动力电池的匹配设计与全生命周期安全性保障

(六)eVTOL与新能源动力电池的技术差异及未来轻量化趋势

(七)适航角度下主机厂与供应链之间的技术协同

(八)圆桌讨论:eVTOL试验验证全流程关键技术--从缩比到真机的工程实践

(九)圆桌讨论:主机厂与核心供应链的联合研发协同机制

三十三、2025航空动力电池技术创新论坛

时间:12月10日

组织单位:中国航空学会航空电池分会(筹)

动力电池是电动航空上游产业链的核心部件,是低空经济产业腾飞的关键。中国《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和《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均将“满足电动航空器使用需求和适航要求的400Wh/kg级锂电池产品投入量产,500Wh/kg级产品小规模验证。”明确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向。本论坛将围绕航空动力电池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展开深入探讨,议题涵盖高能电池材料体系创新、电芯先进制造工艺、航空电源应用实践、适航安全标准及法规等多个维度。本论坛将邀请来自电池产业上下游、电动飞行器等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莅临,通过主旨报告与圆桌研讨的形式,共同探讨航空动力电池技术的全面发展路径,携手推动绿色航空产业的蓬勃发展。

体系发展

三十四、中国航空学会青托沙龙

时间:12月10日

组织单位:中国航空学会

西北工业大学

中国航空学会青托沙龙以“托举未来·智创蓝天”为主题,旨在为青年航空科技人才打造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沙龙将围绕航空科技前沿趋,通过主题报告等形式,激发青年学者的创新思维与研究热情,促进学科交叉与合作互助,为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注入持续活力,助力一批有潜力的航空新锐脱颖而出,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核心力量。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惠新育,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耦合固化工艺影响的复合材料性能分析与优化》

(二)刘天珍,东南大学副研究员:《粘弹性/形状记忆球壳的蠕变屈曲及速率相关的屈曲行为》

(三)陶宏,北京理工大学副研究员:《面向“以机反机”的无人机集群协同围捕制导方法研究》

(四)张天宇,空军工程大学讲师:《飞机典型结构腐蚀行为与疲劳性能研究》

(五)许登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研究员:《压气机系统稳定性的响应特征研究》

(六)卢则鹏,中国航发动控所工程师:《有限功率下航空发动机伺服机构最优控制方法研究》

(七)谢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助理教授:《基于叶脉形态产生理论的新型仿生冷却结构设计研究》

(八)张悦,中国航发航材院高级工程师、副总师助理:《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力学性能薄壁效应》

(九)苗楠,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教授:《军用飞机燃油晃动特性分析及等效建模》

(十)钱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研究员:《航空难加工材料热管砂轮高效磨削》

(十一)史浩,复杂航空系统仿真全国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美软件现代化发展与启示》

(十二)赵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研究员:《连续纤维增强钛基复材超声高效精密磨削技术与应用》

(十三)王将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多段翼增升装置涡-边界层干扰特性研究》

三十五、优秀青年工程师论坛

时间:12月10日

组织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团委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团委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团委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团委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飞机强度研究所团委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庆安集团有限公司团委

中国商飞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团委

中国商飞公司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团委

当航空梦想遇见前沿科技,创新的引擎正在被重新点燃!聚焦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应用与融合创新,邀请长期深耕大飞机领域、直升机领域一线优秀青年工程师交流研讨,激荡思想,促进合作。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窦炳耀,航空工业集团一飞院高级工程师、副所长、型号副总师、中国航空学会飞机总体分会青年委员:《人工智能在航空飞行器气动特性预测技术应用与探索》

(二)樊枫,航空工业集团直升机所正高级工程师、副主任、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基于数据驱动的eVTOL气动/噪声分析设计方法与应用展望》

(三)陈小龙,航空工业集团自控所正高级工程师,主任设计师,集团一级专家,中国航空学会制导、导航与控制分会青年委员:《无人机人机融合控制的发展趋势与关键技术》

(四)程岳,航空工业集团计算所正高级工程师、副主任、集团一级技术专家、中国航空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未来装备人工智能应用探讨》

(五)张伟,航空工业集团强度所高级工程师、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和陕西省青年人才拔尖计划:《AI赋能航空装备损伤检测范式变革与挑战》

(六)马小庆,中国商飞公司上飞院正高级工程师、智能设计技术三级专业总师:《航空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展望》

(七)王大伟,中国商飞公司北研中心高级工程师、数智创新总监、CIO、数智创新中心主任:《从万米高空到数字航线—数字地球驱动未来飞行器设计》

三十六、2025年中国航空学会研究生论坛

时间:12月10日

组织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5年中国航空学会研究生论坛以“青研启航·智汇蓝天”为主题,旨在为全国航空领域的优秀研究生打造一个宽视野的学术交流平台。论坛将集中展示研究生在飞行设计等前沿方向的研究成果,通过专题等形式,激发创新思维,促进学科交叉。同时,论坛将特邀行业代表参与,积极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学子的成长成才铺路搭桥,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汇聚青春智慧、储备未来力量。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张涛,厦门大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入选者:《超声速进气道唇罩下游激波反射现象研究》

(二)许铁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入选者:《高功率超低温质子电容器材料与器件》

(三)林炳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航空学会研究生学位论文托举工程入围者:《多尺度通用型三维高分辨率光场重建算法研究》

(四)张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入选者:《基于X-CT扫描和声发射技术的SiO2f/SiO2陶瓷基复合材料拉伸损伤定量评估》

(五)蔡常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入选者:《基于变几何的双变循环发动机加速控制方法研究》

(六)李成杰,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入选者:《航空甲醇重整燃料电池混合推进系统性能及关键技术》

(七)陆艺鑫,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入选者:《结构累积时变失效概率函数的高效重要抽样法》

(八)曹佳辉,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入选者:《航空发动机低介入叶端定时测试技术》

(九)徐家炜,清华大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入选者:《热机载荷下的镍基单晶损伤机理和评估》

(十)蒯子函,国防科技大学:《气体再循环对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辅助动力系统(SOFC-APS)性能的影响》

(十一)闫东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入选者:《轻质多孔结构巨挠曲电效应研究与应用》

(十二)许静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入选者:《模型驱动神经网络下的多模态图像处理》

(十三)李志健,湖南大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入选者:《仿生力学超材料的高损伤容限设计与应用》

(十四)刘青松,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入选者:《新型多维宽速域黎曼通量求解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十五)陈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入选者:《连续纤维增强钛基复材超声磨削加工》

(十六)于海,南开大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入选者:《吊挂式空中运输系统控制技术》

(十七)江海,四川大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入选者:《复杂环境下的无人机视觉导航关键技术研究》

(十八)毕志雄,同济大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入选者:《3D打印连续亚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梯度层高设计的声-力学优化》

(十九)惠新育,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入选者:《融合固化工艺影响的复合材料性能分析与优化》

(二十)代铮,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航空学会研究生学位论文托举工程入围者:《介观尺度下基于LBM的多组分固液相变机理研究》

(二十一)赵俊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航空学会研究生学位论文托举工程入围者:《基于振动与滑油信息融合的航空发动机主轴承损伤特征识别研究》

三十七、科技奖励经验交流会

时间:12月10日

组织单位:中国航空学会

会议旨在为科技工作者搭建科技奖励申报经验交流平台,邀请高水平科技奖励获得者介绍经验。

三十八、民机总师论坛

时间:12月10日

组织单位:中国航空学会

民机总师论坛集中探讨客机、支线飞机等民机型号在商业化过程中的独特挑战与解决方案。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共同推动民机产业生态的完善与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赵春玲,中国商飞公司研究员、C929宽体客机总设计师:《报告题目待定》

(二)王金岩,航空工业集团上电所研究员、所长、重点实验室主任:《民用飞机网络化互联航空电子系统发展展望》

(三)徐朝梁,航空工业集团直升机所研究员、副所长、集团首席技术专家、大重型直升机总设计师:《国产民用直升机助力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四)孙军帅,航空工业集团庆安研究员、民机专业副总师:《民机高升力系统发展趋势及展望》

(五)刘伟,中国商飞公司研究员,C919加长型项目总经理、C919基本型常务副总设计师:《报告题目待定》

 

三十九、空天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

时间:12月10日

组织单位:中国航空学会

航空学报杂志社

空天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以推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为目标,从全球航空航天领域期刊发展现状和创新观点发布角度,研讨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的实践,把期刊工作融入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助力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为加快建设航空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任胜利,《编辑学报》主编:《编辑论文写作》

(二)蔡斐,航空学报杂志社社长:《报告题目待定》

(三)俞敏,航空知识杂志社社长:《报告题目待定》

(四)对话交流:围绕办刊痛点难点展开

四十、中国航空学会航空文博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航空文博论坛

时间:12月10日

组织单位:中国航空学会文博分会(筹备组)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文化中心

航空文化分论坛聚焦“航空文化赋能产业生态发展”主题,邀请政府部门、文化企业、高校、学会等相关组织机构,共同探讨我国航空文化产业如何支撑并赋能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化建设主题。同期,举行航空学会文博分会成立揭牌仪式,并召开首次会员工作会,研讨交流2026年工作计划和“十五五”发展规划。

 [打印本文] [加入收藏] [返回][顶部] 信息大小:  
上一条: 吴培国秘书长一行拜访中国建筑 下一条: 没有信息
仪器展览·热点新闻·行业资讯 www.qctester.com
 相关信息

意见箱:
       
如果您对我们的稿件有什么建议或意见,请发送意见至qctester@126.com(注明网络部:建议或意见),或拨打电话:010-64385345转网络部;如果您的建设或意见被采纳,您将会收到我们送出的一份意见的惊喜!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版权属于QC检测仪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②来源未填写“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均由会员发布或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或连带责任。如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相关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热点新闻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
市场研究 行业资料 技术讲座
展会知识 战略合作 技术标准
展会资讯 更多 
开春来深圳,看全球先进精密制造!20
2026第七届厦门国际风能大会暨海上
关于邀请参加“中国国际冶金工业展览会
第三届中国电子智能制造(实装)示范线
与您相约 | 第二届计量仪器装备展邀
APE 2026亚洲光电博览会:汇聚
第106届中国电子展盛大开幕!电子信
圆满收官!NEPCON ASIA 2
600+家企业携新品亮相!第106届
占先机 立标杆|2026济南机床展3
矩阵
行业资讯 更多 
天准科技二十周年峰会隆重举行:感恩同
“天地大美,道不远人” | 美道基金
周年福利预警!蔡司工业质量商城两岁啦
金秋全国科普月 点亮梦想之光活动继续
国庆长假将至,三坐标测量机“休假”指
重磅签约 | 衡阳市与海克斯康达成战
第四届 EESA 储能展同期活动:解
低碳标杆|海克斯康入选低碳高质量发展
蔡司“针”知课堂(三)| 三坐标操作
蔡司《全域质控指南》发布,点击领取
CIMT2025现场传真 亮相即高
NEPCON China 2025,
热销仪器
检测仪器 检验仪器 测量仪器 测试仪器 无损检测 无损探伤 材料检测 材料试验 检测材料 几何量仪器
邮箱:(E-mail)QCtester#126.com   京ICP备12009517号-5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4614
北京考斯泰仪器信息有限公司   电  话:(Tel)010-58440895 /   
Copyright © 2009 QCtester.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GoogleSitemap QC检测仪器网 版权所有
检测仪器备案信息  检测仪器行业  测量仪器  检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