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面多篇的讨论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全球基于社会进步和技术进步的整体推进,对未来质量展开的深度思考和战略思考。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全球面向未来的质量,在技术层面引发的工程思考。
全球的思考,从贸易开始,探究的是未来商品的实质,这也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世界银行提出的国家质量基础(NQI)则是整个技术运作架构和全球贸易保障机制,而全球工业界的跟进思考的是对策,对这一系列的思考和对策的发生的思考,需要我们站在全局的角度才能看到:这是一种既整体性、又层次性的思考推进,也只有站在一定高度,才能领略到这背后是一盘多大的棋。
国家质量基础(NQI)给出了基于标准、规范、法制、法规和监管的整体解决方案:
§ 采用检测计量监控质量,控制产品质量的固有特性。这其中,数字化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ISO 9000循证决策(基于事实的决策)的一个基础,同时也是产品设计、制造过程控制的依据,更是云环境大数据的来源
§ 运用认证认可提高质量效率,提供质量信任。面向未来有一点十分重要,它不仅要解决现有机制下的质量信任问题,更为云环境下的设计、制造和协同模式提出了挑战,即如何快速定位、寻找、组织和融合客户、组织、供应商、支持商等。在这些领域,类似区块链等技术也许能大有作为。
§ 信息发布、监控和大数据应用,为全球基于质量的贸易运营架设起一张天网。它不仅为质量提供状态监控和追溯机制,更在信任的背后为产品、组织、客户背书上文化。(注:这一部分在国内许多NQI的描述中并未体现,但在国外相关资料中有明确涉及)
§ 而上述所有这一切的基础,唯有标准规范,交易的依据是标准规范,管理的依据更是标准规范。下图表述了标准的作用。
有专家曾就此图提出标准还有引领作用,但从标准的来源看,标准并不存在实质性的引用作用,基本上就是规范作用。如果一定有,那是对一些标准应用的跟紧企业而言。而标准多了,会不会影响创新呢?这又是一个对创新不理解的伪命题,是对标准和创新理解的不到位,因为95%的创新是可以通过管理来实现的。有关这个问题,另文专题讨论。
产品和服务等方面需求的变化和升级,必将会引发制造模式相应的改变,如何适应,甚至引领这些变化,是全球制造业思考的重点:
§ 全球云环境的形成和应用,催成了全球产品供需方基于云环境的双向订制式,这同时也将企业间的竞争从原来的产品竞争前移为从寻找客户就开始的竞争,由此,基于云环境的全球协同创新和协同研发平台,以及相关管理机制将成为关键。
§ 云环境还将打破原来的供应链协同模式,对外界需求的快速响应、无缝融合的要求将成为未来制造业的关键技术指标。从某种角度讲,在现有的模式中,许多企业实际上仅是供应链中的一个环节,且大多数是一块相对固定的拼板,但在面向未来它应该是一块智能、柔性的拼板,而快速融合的手段唯有标准规范,这种融合包括了文化和技术。所以,单从企业今后在整个制造业价值链角度看,智能、柔性也许是转型升级的重点,但这类企业总究还是一个在下游干活的。更何况,还有文化这道无法逾越的坎。
§ 云环境还为组织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创新融合平台,借助这个云平台,组织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玩拼板的主,进行新产品研发的组织、基于云的制造活动组织等等。这是一种完全有别于现有研发和经营的模式,也应该是全球制造业在重点探讨的未来模式。
§ 总之,一个全新工业时代已在开启,全球制造的拼板模式也将就此形成,在云环境中,无论是一块智能拼板,还是一个玩拼板的组织,人人面前必定是一片蓝海。
事实上随着贸易领域相关问题的提出,欧美等先进工业国家在多年前就已开始了相关对策的研究,并分别给出了多个面向未来产品和制造的解决方案:
§ 2013年德国工业4.0的提出,针对未来,给出了制造模式、组织模式方面的解决方案,从企业本身的柔性和智能,即所谓的智能制造;从组织的快速组织配置和运营等角度给出了思路,即所谓的SMART企业。这个SAMRT除了强调了能力外,更强调的应该是灵动,基于云环境的云企业运营模式。同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那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但这一点在国内宣传4.0时很少提及。但是当文化成为未来关注的一个重点时,社会责任无任如何是不容忽视,也是无法忽视的。
§ 美国提出的“制造业先进伙伴计划”等方案,应该与德国工业4.0的面向层次有所不同,它更强调的共性技术,基础技术,特别是由美国国家层面构建的若干创新中心和研究中心,更是瞄准了云环境下的关键技术展开相关研究和工程实践。而GE等企业提出的工业互联网方案则基本与德国工业4.0面向的层次类似,重点关注云环境下知识与工艺的融合、技术与网络的融合、组织与社会的融合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
§当我们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全球从对未来质量的思考到工业界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我们应该可以看到在思维角度、思维方法、思维深度的具大差距,我们甚至对一些最基本问题理解上都存在着的偏差。这里有几点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1. 需要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去探究未来。一切用现在的眼光,特别是当代的技术解读未来的方法,一定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够全面的。比如“工业4.0没讲质量”等言论。只有理解了发展过程和需求变化,才能真正理解工业4.0等解决方案,才能正确地把握中国制造的行进路线。
2. 需要运用系统和工程的角度,运用道、法、术、器等层次方法来探究未来制造体系的构建,一切以偏概全,以术和器来探讨未来系统的论调必定是有问题的。如什么“软件定义世界”等提法,这也许仅是未来制造中的一种操作模式。所以,只有从道、法层面出发,我们的方案才不会跑偏,国家和企业也就不会多化冤枉钱。
对于中国而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路绝对不仅仅在自动化、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术和器的层面,而是在我们的脑中,在思维层面,它包括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理解,对现代工业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工业之道的遵循。而ISO 9000及其相关的标准,应该说是以ISO、IEC众多标准构建形成的标准体系,不仅总结了前辈工程技术人员工程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形成了一条奔向成功的工业之道,它不仅是康庄大道,更是一条高速公路。而今天的ISO 9000标准,更是站在战略的高度在探讨未来,从这一角度看,ISO 9000将是一本最好的启蒙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