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产品质量检测,旨在确保农资质量,打击假冒伪劣农资,进而保护农民切身利益。然而,在当下的一些地方,农资产品检测工作存在不少问题,乃至乱象丛生。(1月20日《半月谈》)对此,显然需要采取措施予以整治了。
时下,在农资检测中,存在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有的检测机构搞权力寻租。河南省豫南某县工商局在农资执法中,向山东一家产品质量检测公司送检一批肥料。谁知,检测公司私下向肥料厂要价5万元,表示可以根据需要出检测结果;有的降低监测标准。河南长垣县工商局执法人员在乡镇经销点查获5吨左右的问题尿铵氮肥。采样送检后,检测机构给出“合格”结论,他们只好放行。但事后发现,根据有关标准,这种肥料总氮含量应该不少于26个,但检测机构把标准调低到25个,检测结果为25.8个,这样不合格就变成了合格;有的检测机构不加鉴别地把企业标准作为检测依据。根据相关规定,企业标准高于国家、地方、行业标准或没有国家、地方、行业标准的,可以执行企业标准。但已经失效的企业标准,甚至企业为自己生产的假冒伪劣产品量身订制的标准,也被质检机构当成了检测依据;有的检测机构“业余化”。2013年夏收后,河南滑县工商局接到农民投诉称,使用了一种硫酸钾铵肥料后小麦大幅减产。一家检测中心认定产品合格,但依据的是硫酸铵的国标,其实是造假者利用名称上的似是而非挖了个坑,把农民、检测机构都引到了坑里,这也说明一些检测机构专业水平太差。
农资检测把关不严,甚至乱象丛生,带来的危害首先是会使执法部门执法失据。农资产品质量检测暨检测报告,是工商、质监等部门农资执法的依据,是判定农资产品质量优劣的、真假的鉴别书,具有人民法院判决书或银行验钞机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检测报告失准,他会使执法部门陷入尴尬被动境地,无法实施有效监管和执法。农资检测把关不严、乱象丛生,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它会直接损害农民的利益。一旦农民使用了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必然会造成农作物减产,以致颗粒无收,一年的辛勤的劳动就会付之东流,使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随着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农业生产进入高投入时代,一旦买了假农资,很可能赔得血本无归,损失会更大。新的形势需要更严的市场管理、更高水平的质量检测。
春节过后,从南到北,全国将陆续进入备耕春耕阶段,农民将大量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抓紧农资质量检测机构整治与加强农资市场监管执法,均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但愿能够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