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爷是40多年的“老烟枪”,例行体检的血液检查结果提示肺癌相关的肿瘤标记物升高,但自己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舒服。虽然胸片结果也显示正常,谨慎起见,医生建议张大爷做一个胸部CT检查。可是听说CT有辐射呀,射线“吃”多了也会致癌啊!到底要不要进一步检查呢?这份体检报告可是让张大爷全家陷入了焦虑和纠结。
所有的影像学检查都会致癌吗?
我们通常一听到“辐射”就会和“致癌”联系起来。但严格来讲,只有损伤DNA分子的电离辐射才能致癌,非电离辐射是低频辐射,没有足够的能量直接损伤DNA分子,因此现在还没有证据说明低频的非电离辐射可以诱发癌症。影像学检查也有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之分,X光、计算机断层成像(CT)、核医学检查(骨扫描、PET/CT)属于电离辐射,是可能致癌的辐射源。MRI、超声波属于非电离辐射,目前还没有发现后两种检查可以致癌的证据。
这些检查致癌的效力一样吗?
电离辐射的致癌效应与辐射剂量有关,辐射剂量越高,其致癌的几率也会增大。那怎么度量辐射剂量呢?通过用“希弗(Sv)”来衡量辐射对生物组织的伤害。
如何直观地了解这个辐射单位呢?实际上,我们生活的环境中也存在本底辐射,正常自然环境下,人体一年接受的辐射剂量为3-4mSv。接受电离辐射的确会增加致癌的概率,经过研究分析,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认为,每接受10mSv的电离辐射会增加死于癌症的几率0.05%。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各种影像学检查的电离辐射剂量:一张胸片的辐射为0.1mSV,相当于暴露在自然环境下10天,其致癌的可能性可以忽略不计;CT相对辐射量较高,不同部位的CT检查所产生的辐射也不同,头部CT辐射较低,一次辐射量为2mSV,相当于暴露在自然环境下8个月;腹、盆部CT辐射较高,一次辐射量为10mSV,相当于暴露在自然环境下3年;PET/CT一次检查产生的辐射剂量约为6mSv,相当于暴露在自然环境下2年。需要特别强调的是,PET/CT是将放射性物质输入人体,这些放射性物质在人体内会向周围环境产生辐射,因此做核医学检查后的患者需要在72小时内尽量远离人群,尤其是孕妇和儿童,需要多喝水,加快放射性物质从体内排出,患者检查后排出的尿便也具有辐射性。
孕妇和儿童能影像检查吗?
孕妇和儿童是特殊人群,他们能做影像学检查吗?我们之前说到的非电离辐射影像学检查,如MRI、超声对孕妇和儿童都是安全的。对于X线、CT等有致癌、致畸风险的检查,孕妇也不是绝对禁忌,能否做这些检查取决于怀孕孕周和检查辐射剂量的高低。孕妇在怀孕8-25周期间,如接受高剂量辐射(20RAD以上)胎儿致畸风险增加,但5RAD以下的辐射或者孕8周之前,25周之后接受的辐射,目前没有科学证明会增加胎儿致畸风险。建议孕妇、儿童做医学检查时对特殊部位如性腺、甲状腺、子宫等进行铅块遮挡,减少辐射带来的危害。
影像学检查,我们该如何选择?
如上所说,影像学检查是一把双刃剑,帮助医生诊断病情的同时的确会对病人造成潜在的损伤,该如何选择呢?
首先,我们反对没有必要的、过度的影像学检查,任何影像学检查都应该基于患者的病情需要。其次,对于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接受检查时应该对重要器官和部位进行必要的防护。最后,不推荐将CT等高电离辐射医学检查作为常规体检项目;对于一些疾病的初次检查,提倡用超声、X线平片等无或低辐射方法进行。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张大爷的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张大爷有吸烟史,是肺癌的危险因素;目前出现了肺癌相关的肿瘤标记物升高,我们建议他采用低剂量螺旋CT检查。这种检查辐射剂量仅为常规CT的1/3-1/4,与胸片相比可以发现早期肺部肿物,同时接受辐射剂量不太大,致癌风险较低。
50岁以上,吸烟指数(吸烟指数=吸烟年数×每日吸烟支数)超过400的患者是肺癌高危人群,很多人等出现症状时再去就诊,往往已经是肺癌晚期,错失了治疗的最佳时期。目前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建议这部分人群每年行胸部低剂量螺旋CT检查,提高肺癌检出率,达到早发现早治疗,降低肺癌死亡率的目的。
总之,影像学检查是肿瘤科医生的好帮手,正确使用可以帮我们更早地发现肿瘤,达到早发现、早治疗,最大程度地消灭肿瘤的目的。
文/李晓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放射治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