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术论坛上请来一两位院士充充场面,也并非什么新鲜事。然而,南车集团却屡次在各种会议、论坛上,请来十余位院士助阵,这究竟是为什么?
离上午的会议开始还有一段时间,来自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的十余位院士却已早早到齐了,他们三三两两地交谈着,身边不时有人走进会场。
这是2013年11月23日,在南车戚墅堰所会议室,一场叫作“中国首届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三基’技术论坛”的会议即将举行。
其实,这已经不是院士们第一次结伴走进南车了。
早在2009年3月18日,出席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2009年第一次常委扩大会议的13名院士造访南车株机公司、株洲所公司开展工业考察,并向时任中国南车董事长的赵小刚了解了南车发展情况。
2010年10月1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先祥、李鸿志、徐德民来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参观,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丁荣军陪同三位院士深入公司各单位参观,重点介绍了公司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果。
2012年8月11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率十余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国内众多轨道交通领域专家赴南车株洲所参观,并出席了中国工程院与中国南车院企合作协议签字仪式。
这不禁让人好奇:南车为何如此受到院士的青睐?众多院士多次造访南车,难道只为捧场?
一纸协议的背后
如果对南车近年来的动作不够了解,这次由南车集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举办的首届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三基”技术创新论坛确实很可能让参会者听得一头雾水。既然说是“三基”论坛,讲讲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的欠缺总是没错的,谈谈新材料在工业中的应用前景也勉强说得过去,然而,某些院士在发言中所涉及的网络时代对工业领域的影响、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却实在让人觉得与“三基”拉不上关系。这论坛究竟论的是什么?
但人们如果了解到之前南车和中国工程院签署的协议内容,就不难明白其中的奥秘。
据了解,根据中国工程院与中国南车签署的协议,双方将携手在战略性咨询服务、合作研发和成果转化、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引进和培养高端科技人才四大领域开展合作。
随后,2013年4月16日,中国南车中央研究院在北京正式揭牌,南车集团欲把其打造成公司产业发展研究和内外部资源聚合的平台。中国南车副总裁、中国南车中央研究院院长王军介绍说,研究院将从战略和发展研究、科技管理与资源聚合、前瞻性与基础性技术研发3个方面为南车发展注入智力资源,其作用可形象地比喻为创新的“引擎”、聚智的“平台”、科技成果市场化的“桥梁”。
值得注意的是,王军在介绍中还谈到,该研究院的研究领域不仅包括轨道交通装备,还将在高端装备制造及绿色环保大型装备上进行拓展,为中国南车的未来发展谋求增量空间。
不仅如此,在谈到成立中央研究院的目的时,中国南车董事长郑昌泓也曾表示:“设立中央研究院,是中国南车发展到现阶段在战略上的一个必然选择。截至目前,中国南车研发出了以CRH380A高速动车组、HXD1系列大功率机车为代表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经营规模已进入世界同行业前三强;下一步,南车将坚定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率先实现实质性的转型升级、做强做优,真正成为世界一流企业。”
弦外之音不言自明,南车集团在轨道交通装备行业里,已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领军者,今天的南车已经不甘心继续在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里“浪费”才华,作为一家年产值千亿左右的巨无霸,南车早已在不停的旁逸斜出了。
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了逾600家的研究院或研发中心,南车跟进也是大势所趋。南车董事长郑昌泓表示,集成创新与原始创新将成为中国企业未来创新的主流模式,设立中央研究院,正是为加速提升南车创新能力,助推南车“引领”愿景的实现。中国南车中央研究院将聚焦技术的原始创新,提升南车前瞻性、基础性、共性和核心技术研究能力,协调并推动新技术应用,提高“中国智造”的含金量。
南车中央研究院同时还受托管理南车焊接技术委员会、无损检测技术委员会,负责南车技术专家委员会、中国南车材料与工艺研究中心、中国南车技术标准化委员会等的日常工作。其非本部机构还包括4个国家级研发机构、7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省级研发机构、8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如果你还天真的认为,南车中央研究院仅仅是个轨道交通类的研发中心,那恐怕就大错特错了。
醉翁之意不在酒
可以说,南车集团近来的许多动作,与中国工程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回想一纸协议的背后,院士团多次千里奔袭来到南车,究竟是为了什么?他们在南车看到了什么?而这些对工程院和南车的合作又产生了哪些影响?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南车集团多年来向工程院的院士们展示了些什么?
2009年3月18日,中国工程院13名院士走进了南车集团株机公司和株洲所,参观了城轨事业部、机车事业部、转向架事业部和技术中心。在株洲所,院士们分别实地考察了其科技大厦陈列室、检测试验中心、电气制造中心和风电生产现场。期间,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主任张彦仲院士还做了“大飞机工程”的专题学术报告。向南车集团株洲所众人讲述了造大飞机的重要意义,对飞机设计中关键技术以及工艺、材料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大飞机总体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开展大飞机项目的优劣势与发展目标。
这不免让人感到奇怪,南车不是造火车的吗?怎么和飞机扯上关系了?难道还要把火车开到天上去不成?
随后,在2010年10月10日,中国工程院三院士黄先祥、李鸿志、徐德民再次来到南车株洲所,先后参观了南车株洲所陈列室、电磁兼容实验室、高压试验室、电气电力电子事业部、南车时代电动和南车时代新材。在实验室的参观过程中,三名院士询问了公司的实验能力、实验检测设备建设、实验室安全性等问题。在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丁荣军对此一一解答后,三名院士又兴致勃勃的来到田心工业园,实地参观了电气半导体三线和电气制造中心。院士们还惊讶的得知,公司当年申报的“基于全压接技术的高压大电流半导体器件的研究开发及应用”这一课题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更加出乎院士们意料的是,南车不仅早就建立起了在电动汽车产业化基地,而且对电动汽车的运作原理、市场应用、节能成本、发展前景等都有着十分细致的了解和研究。并且,公司先后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提供了电动汽车电传动系统、充电机、超级电容等关键部件,性能十分稳定。曾经,在汽车行业内有人放出过“分分钟造出一个特斯拉”的豪言,可是又有几人知道,南车似也悄无声息的具备了这种实力?
南车从来未曾把自己局限在轨道交通领域,早在2010年,中国南车就从轨道交通业务中提炼出了“八大专用技术”,并勾画了可供延伸的“十大业务领域”。也正是从那一年起,中国南车年报的业务构成中新增了“区别于机车、城轨、高速动车组等传统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依托既有核心技术而打造的延伸产业群体”,包括风电设备、汽车装备、工业电机等。
在2012年8月11日,中国工程院与南车集团举办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时,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一行,也在南车相关领导的陪同下,重点参观了公司电力电子事业部和电气制造中心,并详细听取了公司电力电子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当前的发展状况。
时下,公司电力电子产业的主要产品IGCT、IGBT等,正广泛应用于高压直流输电、机车牵引与传动、大电流电源、工业传动等领域,而这些成绩,得益于南车多年来在电力电子产业上的精心布局。
2008年,南车成功收购英国丹尼克斯公司,对于其原有技术进行升级,并于2012年7月下旬,在英国林肯郡顺利建成中国南车首家海外功率半导体研发中心。与此同时,2011年,南车投资14亿元的大功率IGBT产业化基地在株洲正式奠基,预计2014年将开始投产,届时,株洲所将完全打通从芯片设计到模块封装,再到系统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国内唯一掌握IGBT成套技术的企业。
不仅如此,南车时代新材在薄膜材料上取得突破,欲涉足海水淡化产业,南车株洲电力机车公司主持研制9500F超级电容器也已经通过认证,南车戚墅堰所生产的基础零部件广泛应用于汽车、工程机械等行业。
看完了这些,人们或许会恍然大悟,原来如今的南车竟然“不务正业”到了如此程度。不仅在轨道交通相关领域、上下游内遥遥领先,甚至在输配电设备、新材料也颇有建树,就连国家大飞机项目这样的工程里,我们也能看到南车的身影。而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轨道交通行业的“三基”论坛竟然如此天马行空了,原来,醉翁之意,本不在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