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成立大会近日在北京的中国科技会堂举行。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联合在华注册的机器人行业骨干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70多家,经历近一年的努力,终于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由此正式启动了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新历程。
成立产业联盟
机器人是集控制论、信息技术、传感技术、机械电子、人工智能、材料和仿生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品,是先进制造业中不可替代的高新技术装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机器人产业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主要经济体,纷纷将发展机器人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以此作为保持和重获制造业、服务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我国于1972年开始研制工业机器人,至2006年将智能服务机器人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于2012年发布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近年来,广大企业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以沈阳新松、广州数控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对机器人领域积极投入;以南京埃斯顿、万丰科技、固高科技等为代表的新兴企业迎难而上;国机集团、上海电气等企业集团,都把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板块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取向。库卡、安川、柯马等国际机器人主流品牌移师中国、谋求发展,使机器人产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如今,应行业发展的要求,并在国家各部委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力量先后参与了产业调研、规划编制、专项实施等工作,并联合70多家业内同行共同发起组建了行业组织———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
据了解,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单位为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执行理事长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理事长单位包括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10家。同时,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还成立了第一届专家委员会。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在成立大会上表示,产业联盟作为积极投身机器人产业的企事业单位自愿发起组建、集科技研发、生产制造、应用服务为一体的非营利性组织,是以产业链为依托形成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共进、互利共赢的合作新模式,是促进产业实现健康有序发展的服务平台,此举正式启动了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新历程。
我国的行业差距
从2010年开始,我国工业机器人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当年保有量达到5.2万台。2011年销量达到2.2万台。预计到2015年,中国机器人的需求量将达到3.5万台,占全球市场的16.9%,成为规模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但是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机器人研制与生产还处于起步阶段。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机器人拥有量仅是日本的五分之一、美国和德国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从机器人密度(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上看,韩国是347台,日本是339台,德国是261台,而中国仅为21台,差距十分明显。应用领域也仅局限于汽车、机械加工、电子、物流等有限范围。
其次,国产机器人核心技术薄弱,关键零部件与可靠性差距较大,控制器、伺服电机和精密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应用领域的适用性技术与产品仍处于摸索阶段。
另外,国产机器人市场份额和附加值较低。我国中高端机器人的应用,还需要使用进口产品。据统计,2011年我国进口机器人3.8万台/8.66亿美元,进口数量比上年增长62%,进口金额比上年增长64%。而国际品牌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超过90%。随着机器人技术与产品的广泛应用,我国未来市场与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
面对此种状况,王瑞祥呼吁,机器人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产业,在促进机械工业转型升级、提升整体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需要行业不断增强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历史责任感。
对市场的信心
第一届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的成立得到了许多行业企业的热烈响应,不仅许多制造商企业的董事长亲临联盟现场,而且还有很多用户企业也加入这个团体。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库卡机器人首席运营官邹涛等还在大会现场发言。他们对联盟的成立以及作用给予高度的评价,并表示下一步将支持联盟工作,与联盟其他成员一起共同打造好这个平台。
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何敏佳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2年广数的机器人销售量是100台,2013年准备达到1000台,将来肯定要做到1万台。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减震器目前已经在广数研制成功,正处于批量试用阶段。在谈到一些关键零部件的研制过程时,何敏佳表示,有些事情看起来很难,但只有走进去,才知道难不难。
在技术研发方面,广数认为有几点很重要。第一,是研制的前期积累。广数从开始研制机器人至今,已经有七八年的时间。第二,在研发方面,广数摸索并自创一套研发的“并列研究”方式,即成立多个研发组就某一项技术同时开展研究,以增强研发组之间的竞争力,并使研发工作向更细、更深方向发展。目前这种研发方式已经在数控系统方面应用成熟,并已经转移到机器人研制工作中来。第三,是人员的稳定性。数控系统的稳定性需要8年才能得到验证和实现,因此让技术人员在企业稳定7~8年是对企业管理者的一个挑战。同时,何敏佳还在大会发言时表示,这次来参加大会,很有感触,回去以后准备在现有4个机器人的研发团队基础上,再增加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