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物联网开启仪器仪表行业新的市场 |
http://www.qctester.com/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1902 发布时间:2013-3-6 QC检测仪器网 |
近年来,行业需求仍在不断推动着仪器仪表的发展。与国际企业相比,国内企业的发展尽管亦步亦趋,但在新需求的冲击下,也越来越与市场的需求同步。近年来,行业需求仍在不断推动着仪器仪表的发展。与国际企业相比,国内企业的发展尽管亦步亦趋,但在新需求的冲击下,也越来越与市场的需求同步。
物联网发展打开市场广度
尽管从应用的角度来看,仪器仪表只是物联网产业巨大规模下的一个产品分支,但物联网注重拓展应用领域的特点,相当于为仪器仪表行业打开了很多新的市场之门,为其创造出巨大的助推力。
对此,北京远东仪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王悦谈到:从政策指引和国家扶持的角度来说,物联网对仪器仪表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当前物联网瞄准的行业众多,除了传统的工业领域之外,其在公共安全、安全生产、城市管理、节能减排等众多领域也有非常多应用,而每一类需求对仪器仪表的要求又是不一样的,所以仪器仪表行业可以说面对着无限机遇。
应用扩展寻求关键技术
事实上,传感器与仪器仪表同为构成物联网的基础层面的设备,其技术的关键离不开数据的输入与输出。而发展物联网面对广大应用行业,也要求相关的关键技术得到解决。
王悦指出,就传感器类产品的输入端来说,要能够适应物联网物物相联,全面感知的应用要求,其应用测量对象将变得非常多样化,相对当前这类产品固定测量的温度、压力、流量等几种常规物理量,其测量的应用范围和功能要求就需要大大扩展,例如在线分析、光纤传感等而这实际上取决于传感器MEMS技术的发展情况。
而在数据的输出端,则必然涉及到网络层的数据传输,这要求输出数据的方式能够畅通无阻,除了当前的现场总线外,无线通信也将成为测量类产品一个必备的功能。当前,尽管无线等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一些工业场合,但由于业界对其可靠性的观望态度,仍处于只监不控的现状。
王悦谈到,对于仪器仪表领域,物联网发展还存在一个主要问题,也就是接口规范问题。以物联网的应用广度,必然涉及到很多的协议,但每家厂商的产品协议又都不尽相同,在互通互联上会存在很大的阻碍。除此之外,一些政府主导的民生应用所需要的仪表产品,则要求体积小、成本低、高可靠性的同时满足低功耗特点,这更多的取决于MEMS技术的发展,这也是未来需要解决的一个方向。
供热计量系统成节能典型案例
为此,远东仪表也专门成立了物联网事业部,主要职责是通过对物联网应用的探索和聚焦,针对应用和需求来提供特色专门解决方案。其中,节能降耗已经成为了物联网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在这方面,远东仪表正在大力发展和推广的供热计量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民用物联网节能实用案例。
据王悦介绍,以前居民的供热系统基本不经过任何计量,其供热量相对比较粗放;而当前北京等地区通过大力推广分户热计量系统,意在利用这一新型计量系统使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的避免浪费,最终实现落实供热节能的目的。另外一方面,通过对居民供热计量、供应燃气乃至供电量的准确计量可实现自主调节,按需用热,也为居民用户实实在在地省了钱。
据介绍,最终得到推广的方案主要着眼于供热网的终端,利用通断时间通断面积法的分户热计量技术,在居民的户内安装温控器。而户内的温控器可以与管井中的控制器进行无线通信,进而控制热水阀门开启和关断,自动调节供热程度室内温度。而利用整个系统的功能,这些相关的数据都可以自动回馈到数据采集箱,并通过GPRS等通信方式进一步汇总到更上面的供热数据管理平台。
王悦指出,与之前固定供热的方式相比,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调节热量满足了居住舒适度要求,宏观上造成了供热总量的波动,为热源厂提供了节能的空间。而正是通过供热计量系统,热源厂可以采集到相关的数据作为参考,使热源的输出量更加合理,最终达到节能的目的。这就是仪器仪表融入物联网应用的一个典型案例。
王悦谈到,在供热计量方面,受益于政府社会的大力推进广,这一种类的产品在五年之内预计将会有一个爆炸性的需求。他还指出,随着未来各领域应用要求的提高,仪器仪表还将不断面临新的研发需求,仍以节能减排领域为例,很多具体的应用还缺乏专用的仪器仪表产品,这都将促进仪器仪表行业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意见箱:
如果您对我们的稿件有什么建议或意见,请发送意见至qctester@126.com(注明网络部:建议或意见),或拨打电话:010-64385345转网络部;如果您的建设或意见被采纳,您将会收到我们送出的一份意见的惊喜!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版权属于QC检测仪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②来源未填写“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均由会员发布或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或连带责任。如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相关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