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2日3时22分,我国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2017年10月24号开始,这颗碳卫星数据正式对外开放共享,这也意味着,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后第三个可提供碳卫星数据的国家。
记者了解到,这颗卫星上搭载了高光谱与高空间分辨率二氧化碳探测仪、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两台载荷,均由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制。“碳卫星实现大气温室气体探测是基于大气吸收池原理,二氧化碳、氧气等气体在近红外至短波红外波段有较多的气体吸收,形成特征大气吸收光谱,对吸收光谱的强弱进行严格定量测量,综合气压、温度等辅助信息并排除大气悬浮微粒等干扰因素,应用反演算法即可计算出卫星在观测路径上二氧化碳的柱浓度。”长春光机所助理研究员蔺超介绍,碳卫星发射后的科学数据将依托风云系列地面接收站资源完成数据下传。这些数据并不是直接可用的二氧化碳浓度分布,需要经过大气物理学家进行高精度的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反演计算,才能最终成为全球二氧化碳观测数据产品并共享发布。有了碳卫星连续观测的数据,进行分析后,不仅提高对全球碳循环过程的理论认识,还将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依据。
此外,此次的数据开放,不仅包括碳卫星的两个核心仪器的数据,还有云和气溶胶探测仪和高光谱温室气体探测仪的数据,公众可以登录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网站免费进行数据检索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