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开时,去采风的记者老付在牛心台油库早已废弃的化验室门前给刘同海拍了张照片。刚开始老刘摆手说不照,可老付看出他真正的心思,拉他站定,按下快门:“腰板挺直的,但就是太严肃了。”
1992年,23岁的刘同海在牛心台油库做化验员。老人儿们叫它6618库,因为是1966年1月8日投产运行的。 那个时候,6618库是全国有名的科研基地,有很多发明,如付油自动化系统、前几代加油机等等都诞生在这里。这里也是石油院校毕业生实习、进修的地方,更是“本溪石油”的发源地,这个单位的职工,油三代、油二代、油一代,往回溯,总会停在6618库。
刘同海指着现在已经被拆得只剩下砖摞的小平房说,那就是我儿时的家。因为父母都是油库职工,他们兄妹六人打小在油库院儿里长大,母亲要照顾常年患病的父亲,所以他从6岁开始就做些捡煤核之类的事情来分担。“煤胡儿”,他的发音是这样,他解释说:“就是库里没有完全燃烧的那种煤块,捡回家里还能继续烧炕用。”他回忆,一个大冬天早上,他正捡煤核,不小心一屁股坐到了煤堆上,瞬间感觉烫得不行,一闻,焦了。回到家里,妈妈看见昨夜才给小儿子絮好的新棉裤刚上身就变这样,不由得举起扫炕的笤帚要给他两下子。可能正是这样的经历,让刘同海有了要强的性格。
19岁到21岁,他去锦州石油化工学校学了三年“石油炼制”。每逢考试,他科科成绩均列前三。他珍惜学知识的岁月,而在毕业后的几十年里,也没停止过“学知识”。所以,在牛心台油库隶属的辽宁销售本溪分公司里,刘同海的技术“有一号”,是全单位最精通油品质数量的“大拿”。
当时的化验室里数他小,还有四位大姐兼老师。有一次,他给0号柴油测凝点,次次值都不一样,就差那么一丁点,这种情况很是少见,于是,额头见汗了。从下午3点,到凌晨3点,刘同海一遍一遍地重复,一遍一遍地找原因,一遍一遍地失败。天快亮了,小憩睁眼的刘同海突然灵光一现,“有了”,换了新方法果然奏效。这回对了,这回通透了,这回安心了。早八点,他把化验单交出去,如释重负。
嘴上说着“化验就不是个适合爷们儿干的活”的东北爷们,却难从他的身体里性格里剔除12年化验经历打下的烙印:执着、细致。
跟他搭班子的油库支部书记赵学军说:“老刘我是佩服的,每个职工过生日,他都能记着,让食堂给下碗面条。”老赵家和老刘家都住在牛心台油库院儿外的那趟平房里,“我们哥俩都想为这些老职工、为这个老油库做点儿实事。”赵学军说着刘同海也想说的话。
刘同海现在领着油库员工们种树种地、养鱼养鸭,晒得特别黑。他对那些动物们植物们如数家珍,种植养殖进行到什么程度,他从来不用看记录,全在脑子里。生态油库建设是他们一直做的一件事,一做就是15年。
老刘偶尔也文艺,用手机给他的油库拍照片,还配上名字:一条蜿蜒的小路通向远方,他叫它“希望”;一棵老树上开出一朵小花,他叫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