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18日消息(记者王逸群)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最近有一种检测特别神,他说“只需一点唾液样本,就能知道自己孩子未来是否具备成为博尔特的运动基因”,或者“只要花几百元就能知道自己是否携带肥胖基因”等等。近年来,五花八门的基因检测产品层出不穷,基因检测甚至被部分商家炒作成为“算命神器”。
随着人类对基因测序、精准医学认识的不断加深,基因检测这个曾经“高大上”的新鲜事物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然而经过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市面上的消费级基因检测产品,存在资质混乱、虚假宣传、无收费标准等一系列问题。
老人花20万做基因检测 收获一堆“生命说明书”
攒了一辈子近30万的积蓄,变成了6大本厚厚的基因检测报告,还有一大堆检测报告中所推荐的保健品。报告中晦涩难懂的概念,没有变成所谓的“生命说明书”,却成了江阴市陈伟珊老人的无法承受之重。老人的侄子王虹介绍,“我的伯母购买了这个天狮的基因检测产品,然后拿到了几本很厚的基因检测报告。她给自己的爱人、子女等等都买了这个检测,前后总共投入了20多万的样子,买了包括各种保健品等,其中含金量最高的就是那个基因检测报告。”
王虹说,他曾把这些检测报告拿给“懂行的朋友”打听,得到一致的说法是“不靠谱,噱头成分更多”,二伯母一下子血本无归。
在一些社交网络媒体,有不少和陈伟珊老人一样相信基因检测能够“预测未来”甚至“包治百病”的人。在某知名电商平台搜索关键词“基因检测”,相关产品多达2300多项。随便打开一个名为“儿童天赋基因检测”的产品,其宣称可以检测学习潜能、运动基因、音乐潜能、绘画潜能、舞蹈潜能5大潜能19个小项。此外,近视眼风险、酒量潜能、是否有肥胖疾病风险等等基因检测产品也是五花八门,从几百元到数万元,价格差距甚远。记者从多个基因检测公司了解到,目前国内的基因检测产品服务种类繁多,从应用领域大概可分为医疗临床应用和消费级商业应用两种。
北京市大兴区某知名基因检测公司市场部负责人秦鹏解释,医疗临床应用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无创产前筛查,这个针对孕妇和新生儿检测遗传病和先天疾病的患病风险的基因检测。第二个就是癌症肿瘤诊断和个性化用药,就是咱们常说的精准医疗还有药物八项,肿瘤治疗的那个八项用药。”
消费级商业应用主要是指疾病易感基因检测,通过这种手段预测基因层面每个人患某种疾病的风险等。陈伟珊老人高价购买的基因检测产品,就是这类基因检测产品。
业内:基因检测并不能检测人的天赋
这些价格不菲的基因检测产品真的靠谱吗?最关键的是他说得神乎其神的,真的靠谱吗?通过基因检测能确定自身的天赋特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吗?
基因检测行业涉及众多细分领域,机构、仪器等不同领域由不同的监管部门负责。比如,卫生部门主要负责审查基因检测机构的资质,食药监局对产业链条中的仪器、试剂等进行监管。北京市卫计委告诉记者,按照国家《医疗机构临床基因扩增管理办法》和《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目录》规定,临床医疗机构基因检测内容和范围不得超出《目录》以外的项目,非医疗机构的基因检测则不在卫生行政部门监管之内。正如广州拓普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基因精准医疗事业部总监杨德强所说,相对“精准医疗”等临床应用领域,对于“预知寿命”、“天赋基因”等消费级基因检测产品,尚无明确法律法规可供参考。“比如说你要有基因检测实验室,肯定要有第三方的这种临床检测的资质等等。但是开展一些项目,目前国家对于这一块儿的政策法规好像还不是很明朗,目前应该是没有规定吧,就是说,国家没有禁止做就可以做,法无禁止皆可为。”
北京市大兴区某知名基因检测公司市场部负责人秦鹏也表示,二代测序技术的兴起让基因检测成本急剧下降,但是相关政策法规还没有跟上快速发展的行业脚步。
基因检测的产业链纵向来看分为上游的技术研发,中游的实验室检测、测序以及下游的“产品”研发和销售。2014年2月,食药监总局和国家卫计委曾联合发布一纸“叫停令”,以强硬态度整顿基因测序行业,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绝大部分生物公司、医疗机构基因测序产品未经审批注册。如今2年过去了,不少基因检测公司又开始玩儿起了“曲线救国”。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基因检测公司负责人解释,很多所谓基因检测公司并不具备资质,而是采取代理模式,自己开发所谓基因检测“产品”。看上去像是分了医疗类的和娱乐类的基因检测产品,但是实际上在中游层,也就是数据样本拿到检验机构的时候,用的都是同一种基因检测技术。基因检测产品开发是基于市场需求,客户需要什么,就对需求进行总结,然后向上游提出研发。
有需求就有市场,不仅仅代理公司可以做基因检测产品,甚至不少个人也在代理销售基因检测产品,20多岁的阿姊通过微信告诉记者,她作为一家基因检测公司的加盟商,可以发展记者作为下线,收入非常可观。上述要求匿名的某基因检测公司负责人承认,目前的确有部分企业在夸大宣传,赋予基因检测本身不具有的“功效”,将其当作牟取暴利手段,普通消费者如果无法有效辨别,难免会上当受骗。
即便真假难辨,即便效果无法预测,但仍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了相信基因检测。秦鹏表示,抛开检测技术和基因检测点位的数量等原因,检测报告“准不准”,一方面要看该机构有没有具备资质能够解读数据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看该机构的数据库样本含量是否够大,是否具有代表性。但是,这两方面恰恰是国内基因检测企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有媒体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报告等发现,基因与“天赋”、“能力”间关系的研究,在国内外尚未形成体系。我们的基因联合创始人陈钢更是直言,基因检测并不能检测人的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