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我国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而在2012年出台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节能环保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
不过,就在节能环保产业被定义为我国“一大支柱产业”的同时,环保行业面临的问题依然严峻。《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近日公开提出,节能环保产业应该“抵制恶性竞争”,“规范环保市场的行业秩序,避免部分企业的个别行为透支环保行业及环保技术的良好信用。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应在提供达标环境服务的同等质量条件下追求优质低价,竞价公开透明。”
10万亿产业机遇
国务院出台《“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后,在2013年8月又针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专门下发《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速在15%以上,到2015年总产值达到4.5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来自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的研究报告显示,其实,自“十一五”以来,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年均增速就超过了15%,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根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已经达到4.5万亿元。
完成“十二五”的既定目标以后,节能环保产业在“十三五”的发展前景更加引人注目。就在2016年1月,中国节能协会常务理事莫志禄曾经预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许多传统行业增长放缓,但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速度不减反增;我国“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正在催生一个大约10万亿元的巨大节能环保市场。
节能环保产业为何会被如此看好?从业人士的看法或许更具有代表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节能环保集团董事长王小康3月7日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环境保护欠账太多,中国的环保市场规模太大,未来总量将会一直增长,中国节能一定要在这个领域花更多的力气、做更多的事情,抓住这个市场机遇。”
王小康还表示,据相关测算,仅在节约能源、降低能耗这个细分领域,“十三五”我国需在相关环境工程改造上的设备投入、资金投入,就会达到1.2万亿元。
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笠钧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在各种“政策利好和资本利好的驱动之下,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一个有着巨大发展空间的产业。”
但赵笠钧拒绝为节能环保产业“画饼”。“以前‘土十条’出来的时候,各界都很期待,预测国家将要投入几万亿元治理土壤。现在来看,主管部门讲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变得比较理性,要先摸清情况,到底土壤污染是什么状况?哪些地方污染了?污染因子是什么?施治方案是什么?”赵笠钧认为,这才是正确的态度,“不是把所有的土壤都洗一遍就是最好的方案。”
大型企业跑步前进
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一些显著的变化,其中之一便是中国大型节能环保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并购整合明显加速。
对于大型并购频繁发生,王小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海外的并购活动,“有些我们也参与了,但出于成本上的考虑,最终没有中标。有些中国企业中标了,我觉得可能各家企业的情况不太一样,可能别人认为成本不高,而我们认为成本高了,或者别人的着眼点不在于成本,在于其他方面。”
另外一个显著变化则是,大型国企也开始加快进入这一领域了。据不完全统计,葛洲坝集团2015年1月投资大约4.73亿元收购凯丹水务75%股权;中国石化2015年8月在湖北设立旗下唯一一家节能环保工程公司。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的研究报告显示,包括葛洲坝集团、中国石化、中冶集团、徐工集团、中国铁建、中国建投等,都开始跨界布局节能环保产业。
王小康认为,大型国企涌入节能环保产业存在很多原因,“有些企业是因为自己所在的领域出现萎缩,为了生存发展,不得不寻找新的发展领域,自然而然关注到了节能环保产业”。不过,王小康不太赞成的是,那些“没有技术,没有专业队伍的企业进入节能环保这个陌生领域。有些企业可能是有点钱,但是也要小心谨慎,既不要给自己带来经营风险,也不要让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成本增加”。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也表示:“中国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很多大型企业都需要寻找新的利润支撑点或者新的业务,因为到目前为止很多行业的发展基本上‘熄火’了,而节能环保大有可为”,所以大家都竞相进入这一产业。
赵笠钧则告诫,对那些主业并非节能环保的企业来说,“单纯的资本财务型投资,不利于环保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需求,大量资本进入容易形成产业过热的局面。”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节能环保行业并购整合案例多达120起,涉及交易金额超过400亿元。
恶性竞争隐忧
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大量“玩家”涌入节能环保产业,大家在一些细分领域项目竞标时,大打价格战,恶性竞价不利于整个节能环保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常务副会长黄晓军告诉记者,2015年中国市政污水和垃圾处理领域出现过数起以超低价中标事件,有的甚至低于成本价,不断刷新行业底线。
为何会出现偏离成本价的恶性竞争?姜克隽认为:“大家活着都不容易,对项目的追求可能太赤裸裸了一点。”同时,由于节能环保领域进入许多新的“玩家”,“他们不知道这个市场的成本底线在哪里,价格误区在哪里,很有可能是他们的误判。但恶性竞争会对整个行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不利。”
王小康透露,今年两会他有提案专门讲到这个问题,“各家企业都来竞争,都是企业行为,也不能说不好,但我认为,这是社会资源,应该高效利用,有些报价太低了,建设成本是负担不起的,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政府重视,应该设置一定的标准和进入门槛。”
《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也已经向业界发出“倡议书”,号召“从业企业不跟风实行超低价竞争,加强自我约束及监督,捍卫环保行业的共同利益,推动环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呼吁“业内企业联合抵制恶性竞争企业,终止或避免与此类企业开展业务合作”,甚至“合法监督及举报恶性低价项目的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不协助篡改、伪造环境监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