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绒质检体制改革是我国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牧业、建立现代市场交易体系的重要一环。就我国现有的羊毛产业基础来看,养殖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没有专业经纪人制度,也未形成市场交易体系。如何推动毛绒质检体制改革?如何占领毛绒质量管理的制高点?前不久,中国纤检局组织考察团深入澳大利亚、新西兰考察访问,深化羊毛质量检验合作,磋商羊毛公证检验、标准化合作事项,交流羊毛分级、检验及实验室管理经验。考察归来,收获颇丰,启示多多。
生产方式决定羊毛质量
澳大利亚的牧场数量有近3万家,所生产的羊毛数量在32万吨左右,其中18.5μm以下的羊毛约占34%,19μm~24μm羊毛约占55%,其余为24μm以上的羊毛。澳大利亚是如何确保羊毛的高质量?
考察团参观了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北部的Beverley牧场。该牧场羊只存栏数1.2万只,采取“五同”(即同种、同年、同 性、同环境、同饲料)方式饲养。这种高度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给考察团留下了深刻印象。“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过程,可防止或减缓品种退化,最大限度保持羊毛品质的一致性,实现羊毛生产者利益最大化。”在考察报告中,大家认为,从标准化饲养入手可以提高羊毛的质量;同时,对剪毛操作行为的规范也是保证羊毛质量的重要一环。“在剪毛之前的两个月,牧场需要对羊群进行一次修整工作,避免被污染的羊毛纤维与质量上乘的套毛产生混合。在剪毛过程中尽量避免伤及羊只的皮肤,同时避免补推,前者造成皮块毛,引发加工难度,后者直接降低羊毛纤维的价值。”
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
考察团了解到,澳大利亚实行羊毛分级员资质认定及注册管理。澳大利亚的羊毛分级员根据其资格和从事的工作,分为物主分级员(OC)、澳大利亚羊毛分级员(AW)和副分级员(CA)。这3类分级员的权限不一样,但无论哪一类分级员都必须经过培训,通过澳大利亚羊毛交易所的资质认定并注册。这些分级员每人都有一个不同的注册分级标识,含印戳、图章和身份证件。当羊毛包盖有这些印戳或图章时,则表示该羊毛分级员已按要求对包中的货物进行相应的分级,最终采购者发现毛包中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迅速寻找到最初的羊毛分级员。目前,澳大利亚注册的羊毛分级员共有2万多名,分别在澳大利亚3万多家牧场执行统一标准的分级工作。
澳大利亚另一项运行多年并且行之有效的质量保障制度是“专业经纪人制度”。在澳大利亚,专门从事羊毛经纪的公司一共有30家左右。羊毛经纪行业是牧民和羊毛采购方之间的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主要负责指导和监督剪毛现场的管理工作以保证羊毛质量、收集周边牧场所收获的羊毛并汇集在经纪人公司的仓库中进行存储等工作。
澳大利亚对羊毛质量检测实行统一的仪器化质量检验,检验工作由澳大利亚羊毛检验局所属检验实验室承担。实施公开、透明的羊毛市场拍卖,实现交易与检验挂钩,品质与价格挂钩,价格与收益挂钩,达到优质优价的目的。
“完善质量保障服务,是公证检验制度实施的基础,也是实现质量效益的保障。”在了解了澳大利亚主要的羊毛质量保障服务体系后,考察团获得了这样的启示。
抢占检测技术制高点
澳大利亚羊毛检验局(AWTA)在国际羊毛检测领域占有绝对的领先地位。该局成立于1957年,由澳大利亚政府通过立法而成立,并被视为是具有政府职能的机构之一,上级领导部门是联邦政府的农业部。
通过对AWTA的深入了解,考察团发现,AWTA在国际羊毛检测领域的领先地位,秘诀在于不断推进检测技术创新,依托先进的检测技术赢得标准话语权。他们成功推广使用的有Atlas羊毛长强仪、激光细度仪,近红外净毛率检测仪器已完成研制,处于中试验证之中。目前,AWTA跟踪市场检测需求,正在研制用于羊毛制品舒适性能评价的检测仪器。推广一批,研制一批,设计一批,毫无疑问,AWTA始终走在检测技术前列。
“掌握了先进检测技术,就掌握了标准话语权,有了话语权,就赢得了检验业务竞争优势。”考察团获得了深刻感受。
重视羊毛检测结果的产业应用
毛绒公证检验制度如何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此次考察中,澳大利亚的成功经验带给大家思考。
上世纪80年代初,澳大利亚羊毛工业集科研和工业的力量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加工对比分析试验。这个试验的目的是寻找原毛检测所获得的各种数据与加工之后的毛条纤维长度、长度离散以及落毛率(或称制条率)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经过一年多时间,在全球20多个厂家总共500多个加工批的试验之后,通过数理统计的分析,他们得出了一个对应公式。后来,又在多次验证实验的基础上,对公式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目前全球大部分拥有激光细度检测仪的毛条生产企业开始在探索中使用这一公式。可以说,正是数据的应用,把羊毛品质、用途及利益联系在一起,使生产经营者认识到客观检验的重要性,并自愿接受客观检验。
考察团在考察报告中写下了这样的体会:“公证检验制度的生命力,取决于检验数据作用。”《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