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无损检测技术作为工业产品及工程质量的忠诚“卫士”,受到各行业的高度重视,各种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层出不穷,并广泛应用到无损检测的生产与实践中。我国政府也投入了大笔资金,在各大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许多无损检测实验研究项目,同时各种无损检测的技术规范、行业标准及国家标准相继出台。政府提出“中国制造2025”奋斗目标之后,全国上下对质量问题的关注度越加提高了,这些都无疑促进了我国无损检测事业的发展。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我国无损检测的技术和装备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我国工业发展水平也不相适应,那么制约我国无损检测事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
一、企业质量意识淡漠。改革开放以后,国内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不断膨胀的物质需求极大刺激了各行各业的兴起,众多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发芽,成长起来,但问题也随之出现了,绝大多数企业主没有持之以恒做产业的远大抱负,只想趁着经济大潮捞一把,只要产品有市场有销路,就根本不把质量放在心上,就更不会花钱花功夫买来检测仪器来检验自己的产品了,对他们来说,自己挑自己的毛病,那是有病。现在假冒伪劣产品之所以泛滥,造成国人不买国货的局面,完全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正是由于缺乏质量意识,许多企业没有必备的检测设备以及符合要求的检测人员,对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以及零部件、成品、半成品都缺少必要的检测,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最终还会危害到用户的切身利益甚至生命财产安全。
二、无损检测装备生产落后。我国无损检测技术和装备与世界先进水平脱节重要,许多企业现在还在沿袭老旧工艺,生产传统的、落后的无损检测设备,无法跟上现代工业化前进的步伐,适应和满足不了当代工业制造向高应力、高温、高速和高压等方向发展的需要。应当趁着现在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机,把这些落后产能尽快淘汰掉。
三、国内无损检测行业缺乏严格、统一、完整的无损检测技术规范、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产品的关系,就相当于国家法律与人的关系一样,有健全的法制体系,就会造就出良好的守法公民,有一套完备的产业标准体系,才能制造出过硬的工业产品,这是必然的结果。全球制造业强国德国,就是高标准生产高品质产品的典范,当然也是标准执行与监督的典范。
四、行业普遍缺乏无损检测专业人才。首先是在教育上,在各类中高等院校里,很少有开设无损检测专业课程的,即便有开设的,理论水平也不高,数量有限的这部分人才,就业后也常常流失。另一个是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的技术骨干多数是转行过来的,缺乏扎实的基础,技术能力有限,滞后于现代产业发展水平,这就造成了我国无损检测事业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生产实践上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五、盲目引进仪器设备,不注重消化吸收,不能让设备正常发挥作用。由于国内无损检测技术与装备的落后,许多有需求的企业纷纷转向进口国外设备,随着国内经济发展,进口量逐年攀升,但花耗巨资引进的这些无损检测设备,并不能有效利用,更谈不上消化吸收了。有些企业买进来只是为了装装门面,应付一下行业认证和质监检查。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也是一知半解,往往无法按要求操作,产品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也不能按正常程序去维护和保养。
六、国内没有大型的无损检测科研平台。产业要取得发展,研发是一个基础环节。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与产品的开发上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他们的研发基地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成型产品,并在用户反馈中,迅速完善产品,占据市场,形成一个完整的技术产业链。而我国尚未有这样规模化,共享性的大型无损检测科研平台,中小企业没有这个能力建,大企业之间缺乏合作精神,散沙一团,也难以担当,这需要政府和职能部门出面来进行组织与协调。
当前国家面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发展阶段,我们应该不失时机的,加快无损检测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制造迈上一个新台阶奠定坚实的基础。无损检测技术不是一个简单的质量控制方法,它是一门涉及范围广泛的综合性学科,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工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它具有技术性强、专业性强、适用性广、品种种类多等特点,在各行各业都有广阔的发展与应用空间,相信随着国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无损检测技术必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高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