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元明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蛋白质组学研究平台负责人。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糖蛋白质组学、修饰组学及生物医药产业化工艺研发。作为一名技术支撑平台的正高级工程师,他开拓性地建立了资源室蛋白质组学研究平台,同时也是微生物所首个专业技术平台。
十年,从零到平台系统
“我真正从事跟现在工作相关的技术研究是从博士时开始,2001年中国兴起了蛋白质组学热,我们是第一批跨入这个领域的。”2002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心成立,地点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800平米的实验室,罗元明是那里的第一个博士生。
崭新的实验室,初热的领域,一切都需要靠自己摸索。除了自己要做论文以外,实验室服务也落在罗元明头上。“其实我从学生的时候就开始给别人服务。”罗元明笑着说,自己从事实验室平台工作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2004年,罗元明进入微生物所,办公室就是实验室,身旁除了仪器还是仪器,他就和仪器待在一起,整天做实验。
“我到微生物所11年,最早是我一个人。我觉得要做好科技服务,中间需要花很多精力,很多东西都要慢慢去摸索。成熟的技术跟产品一样,通过文献去追踪,重复一遍然后根据需要改进,自己滚瓜烂熟后才能够对课题组进行服务。”回忆这段历史只需要一句话,而罗元明实践这个过程用了很多年。
作为仪器管理员及技术员,他先后主管了5套大型仪器设备,并建立和仪器相适应的技术体系。每年罗元明需要为微生物所近40个课题组的近100个课题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为所外近20家科研单位及10家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及样品检测服务。
2013年,在微生物所的大力支持下,罗元明规划并建立了标准的蛋白组学实验室,为微生物所进行微生物蛋白组学及修饰组学等相关研究搭建了创新性的支撑平台。在此基础上,他建立了系统的蛋白质组学技术体系和解决方案,具体包括基于稳定同位素标记的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方案、非标记的比较蛋白质组学方案、靶蛋白及靶化合物的定量筛选方案以及抗体药物的系统质量控制技术方案等,已经广泛应用于合成生物学、生物医药及生物材料等热门领域。
目前,罗元明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等在内的6个技术性项目,充分完善了蛋白质组学技术体系。同时,作为主要参加人员,他参与了9项省部级重大项目,成功履行了自己作为技术支撑人员的职能。
技术专家的心声
罗元明是重庆人。重庆人嗜辣,性格也直爽。
“是的,有一说一。”罗元明笑道。
当被问及为什么没走科研这条路时,他的回答也很直率。
“微生物所满足了我职业道路起点的两个条件,一个是需要两台仪器建一个平台,二是希望有住房保障。”罗元明放弃了出国的机会,来到微生物所工作。
一般人会觉得罗元明有些可惜,放弃出国作科学研究的机会,来到并非“主角”的科技支撑岗位。而他对此有独特的见解。“我从来不会为过去的事情后悔,走到哪都往前看,包括现在这种状态也是,我喜欢技术,也一样能发文章,一样申请课题。”
每天跟仪器打交道看似枯燥,罗元明却说:“还是喜欢,我觉得仪器很有用,什么都能做,比如蛋白、糖蛋白、大分子、小分子等,任何一个课题组只要做实验,我都能给设计一个好的技术路线,协助他发表高水平文章。”
2014年,罗元明获得中国科学院“现有关键技术人才计划”,是中国科学院工程技术类的评审专家。建立了全面的蛋白质组学领域技术体系的同时,他开发了多项生物医药及生物材料等领域的产业化技术体系及工艺,如疫苗研制、工业酶筛选、抗肿瘤药物研制等。近几年来,他参与发表论文50篇,其中SCI收录40 篇,总影响因子超过110。而SCI收录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文章10篇,影响因子(IF)总和近40。
曾经有人向罗元明提出疑问,你发那么多文章,是不是不务正业?去帮别人做课题,而不做技术支撑了?
“你如果纯做自己所谓的技术,为了技术而技术,你就失去了研究方向和动力,即使你能发表文章,也达不到对课题支撑的目的,没有实际意义,甚至为了自己所谓的技术和文章耽误了对课题组的服务。真正把技术做得好的人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而是根据具体课题和资源、仪器功能特点及结合研究所的总体规划,建立成套的技术体系和研究方案,通过研究方案引导课题规划,设计技术路线,然后到数据分析,发表文章,最后可能会产出成果,提升研究所的整体科研水平、技术实力及科研成果转化的效能。真正技术做得好的人,首先必须是懂得科研的人,将先进的技术方案融入科学研究。”这是他的理解。
“技术队伍的稳定性和技术水平是技术支撑队伍面临的一个长期问题。由于长期‘重科研轻技术’的传统观念,从而缺乏对研究所技术领域的长期规划,直接导致大家对技术不够重视,对技术人员的诉求和职业发展不够重视,最终会使研究所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及科研成果产业化后继乏力。”罗元明说。
他认为,真正的科研要上一个档次必须有成体系的技术,科研水平由技术水平来决定,技术水平由科研方向来决定。而技术和产品联系最紧密,只有成熟的技术才叫工艺,只有工艺才能形成产品。
罗元明现在最希望的就是能招到学生,形成一个功能独立的研究平台和技术团队,更好地“出活儿”。
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