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永伟(左)接受家乡媒体采访。
蒲永伟,49岁,重庆忠县人,复合材料构件制造技术专家。作为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带头人,他长期从事复合材料工艺技术及复合材料构件制造技术研究,取得多项成果。目前为沈飞公司技术中心工艺研究部主任工程师、中航工业复合材料构件制造首席专家。
感言:
人生的道路,就像是重庆的一座座山,有乱石堆,有荆棘丛,但征服它以后,就能看到无限美景。
父亲寄予厚望 投身国防事业
蒲永伟生于忠县石宝寨,父母均在当地学校任教。少年时的蒲永伟语文成绩很好,“我5岁时就能背诵《出师表》,直到现在依然能脱口而出。”
然而,蒲永伟读高中时还是选择了理科。“我受父亲影响比较深,上世纪70年代,国家百废待兴,父亲认为学国防建设相关专业能为国家做点事。”因此,学好国防知识,投身国防事业,成为蒲永伟深埋心中的梦想。
1983年,蒲永伟从忠县中学毕业,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国防科技大学的复合材料专业。1987年,他接受国家分配,来到位于沈阳的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工作。
沈飞公司作为中航工业的“长子”,先后研制生产了30多个型号、7000余架飞机,为我国航空武器装备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歼击机的摇篮”。进入沈飞公司工作,蒲永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时的他踌躇满志,一心盼望能用自己所学,为实现航天强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攻坚克难
35岁时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1987年是中国经济非常困难的一年,沈飞公司的生产几乎处于停顿状态。面对窘境,很多人选择了离开,但心怀梦想的蒲永伟却坚守下来。
受形势所迫,蒲永伟在业余时间做过安装工,维修过洗衣机,挣点费用补贴生活。“一个年轻人刚走上社会,尽管有满腔热血,工作却不饱满,心里很彷徨。”可他舍不得儿时志向,舍不得大学四年的专业,“轻易放弃就把青春最美好的时间断送了。”蒲永伟告诉记者,他相信国家的发展,只要坚守,就会有希望。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沈飞公司研发量、业务量增大。蒲永伟告诉记者,飞机的零部件中,有90%都是复合材料,因此在业内有“一代飞机、一代材料、一代工艺”之说。
蒲永伟意识到,面对复合材料构件结构多样化、尺寸大型化的状况,传统复合材料构件制造工艺已不适应我国航空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尤其在国外对我国该类型制造技术进行封锁的情况下,探索满足我国航空制造业发展需求的技术方案和新型复合材料制造工艺,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而复合材料构件制造技术对当时的中国来说,刚刚起步。要把一种理念变成一个产品,中间的链条太长,每个环节都是难题。
2001年,因为飞机上一个重要零件质量不稳定,蒲永伟和研究团队在车间搭起了帐篷,夜以继日地检查和调整每一个工艺,三天三夜没离开车间一步。“研究报告上交的那一天,我全身都软了,是‘踩着棉花’出来的,但心情却特别兴奋。”因为工作出色,蒲永伟35岁时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他告诉记者,每攻克一个难题,自己就会有巨大满足感,但这种感觉很快又会消失,因为浩瀚的科学永远只能接近它,而无法摘去它的面纱。但是,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更接近科学、更接近真实。
参与制作神舟一号到七号飞船上的仪表板
在飞船返回舱里,航天员坐椅的前方是被称为神舟“眼眶”的一个大型的仪表板,上面安装着各种仪器仪表。它在飞船的发射和返回过程中作用举足轻重。令蒲永伟骄傲和自豪的是,这个仪表板为“沈阳制造”。
“从拿到神舟一号仪表板原始设计图,进行了工艺审查之后,我们与设计单位对接,一直到确定研制方案,最后定型,前后经过了十多次的沟通。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对原设计方案也作了修改。”蒲永伟回忆起第一次接触仪表板时的情景。
“如果说各类精密仪器是飞船的‘眼睛’,那么仪表板就是保护这些仪器的‘眼眶’。”蒲永伟介绍,在产品制造过程中,每位工作人员都把弦绷得紧紧的,从设计到生产每一个步骤都不敢有丝毫马虎。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飞船上的仪表板,都是我们参与研究并完成制作的!”作为仪表板研制的主要参与者,蒲永伟侃侃而谈。
随着我国航空领域飞机设计水平的逐步提高和新型复合材料的不断出现,先进复合材料已在我国自主设计的军民机上进行批量应用,大幅度提高了我国航空复合材料技术水平。怀抱航天强国梦的蒲永伟正一步步触摸到梦想。
20多年来,他先后承担了多个型号军机、民机复合材料的研制工作,全程引领工装设计、工艺方案的制定,完成了许多重大型号的技术攻关,并推广运用到航空领域中,打破了国外对我国多项先进制造技术的封锁,先后荣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中航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多项荣誉。
愿回忠县母校给学弟学妹上一堂航空知识课
说到科学研究,蒲永伟滔滔不绝。提及亲情,他却湿了眼眶。
蒲永伟小声告诉记者,自己最长时间有6年没回家。2013年,他因为“陷身”在实验室,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这也成了这个黝黑汉子今生最大的遗憾。“父亲是喊着我名字去世的,可他没有怨我,妈妈说,你爸说过,儿子是国家的。”
如今,想家的时候,蒲永伟会去爬一爬沈阳市附近的千山。
在蒲永伟心中,家乡重庆依山而建,男女老少吃苦耐劳,靠勤劳的双手养活自己、哺育后代。
蒲永伟对山的感情交织着敬畏、尊重和亲近。这个大山里走出来的重庆汉子这样诠释山的精神:人生的道路,就像是重庆的一座座山,有乱石堆,有荆棘丛,但征服它以后,就能看到无限美景。
知悉此次“逐梦他乡重庆人”栏目将远赴沈阳采访蒲永伟,他的中学老师还特意托采访组带去一份礼物——忠县中学的画册和校志。
翻看画册,旧照片一幅一幅映入眼帘,蒲永伟的思绪也回到学校附近那条甘井河。“河水把我们学校与县城分开,来往需要渡船。我们的老师就像渡船,把我们一拨一拨送往目的地。”
蒲永伟对母校感情深厚,时隔30余年,依然记得语文老师名叫胡用勋,班主任是蒋现伟。
他承诺说,自己一定会回母校看看,给学弟学妹们讲一堂航空知识课。采访结束时,蒲永伟又拉住记者,托我们把《航空制造技术》这本书带回母校。“希望这本书能从小培养孩子们对航空事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