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攀爬了近100米的高度后,彭逸(右)和同事王海波(左)来到了万州一发电厂烟囱废气排放监测点。他们正合作对烟囱进行检测,采集实验样品。 本组图片均由 李相博 摄
在重庆大气环境综合观测超级实验室,李大年正对仪器的采集位置进行例行的检查。
新华网重庆频道10月21日电(李相博)在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的实验室里,工作人员彭逸和王海波正在对三个滤筒进行称重,以此评判监测对象烟尘排放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这看似平凡无奇的三个滤筒的获取,却让彭逸和他的同事们耗费了不少精力。为了获取这三个实验样本,市环境监测中心监测二室的队长彭逸和他的三个同事,携带沉重的采集设备,驱车三百公里赶赴地处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万州。携带着装备,徒步攀爬接近百米的发电厂烟囱,在烟气排放的炙热环境中,花费两个多小时,才完成样品采集。
在返回实验室后,监测人员又要第一时间将采集到的三个滤筒样品进行预处理,而后再对其进行精确测量。通过对比其采样前后的重量差异,从而评判所监测的烟道是否超标排放。
在外人看来异常辛苦的经历,对于彭逸和同事而言,早已习惯。每个季度,彭逸所在的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需要对重庆范围内的81个国控污染源的废气排放进行一次监测,包括30KW及以上规模的发电机组、重化工厂等。
由于人手有限,为了完成监测任务,出差便成了包括彭逸在内所有环境监测人员的家常便饭。由于经常爬烟囱,彭逸在家人朋友中,也有了“烟囱攀爬专业户”的外号。
除了“烟囱攀爬专业户”彭逸们的监测外,重庆还有一个发挥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科研作用的超级实验室。
在重庆北部新区的青枫路凤凰座的写字楼顶部,坐落着西南地区的第一个大气超级实验室——大气环境综合观测超级实验室。
实验室内安放了大气探测激光雷达、黑碳仪、大气稳定度仪、双通道颗粒物分析仪、颗粒物粒径谱仪、二氧化碳分析仪等一大批高精尖端,总价值约五千万的监测设备。
据了解,超级实验室可以对空气中的颗粒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PM10、PM2.5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测,还可以监测气态污染物,如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挥发性有机物和有机碳元素等。
“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研判,便可获悉大气污染物的来源、起因。”重庆市环境监测自动室副主任李大年说道。他介绍,作为全国的第一批超级实验室,其监测数据为重庆大气环境保护科研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撑。
图中样品托盘上的这三个白色滤筒,虽然看起平淡无奇,却耗费了监测人员的不少精力。
在完成监测任务后,彭逸和王海波从发电厂的烟囱监测点往下走。当天的监测点距离地面高度近100米,攀爬的过程,对于普通人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
爬到监测点后,汗水早已将王海波的头发打湿。来不及稍作休息,王海波便开始准备采样所需的采样管。
在王海波准备采样管的同时,彭逸也在对采集所需的设备进行调试。
彭逸在王海波的配合下,将采集烟尘所需的滤筒,放置到采样管的采集位置。
彭逸正在监测口对烟尘进行采集。
在完成采集后,王海波戴着手套,用镊子将白色滤筒取出,小心翼翼地装进密封口袋,这是返回实验室后,评判烟囱废气排放水平的重要样本。
彭逸的同事李龙淮和金典,站在离烟囱相应距离的测试点,对该电厂周边环境空气的烟尘进行采集。当天,彭逸和王海波便是爬上中间的烟囱进行监测采集。
完成当天的监测采集后,彭逸和王海波将检测设备装到车上,准备返回实验室。
王海波从干燥皿中,取出经处理后的实验样品,准备对样品进行称重。
彭逸将滤筒样品逐一放到电子天平上,对其进行称重登记,从而计算出烟囱废气排放的烟尘含量,以判断废气排放是否符合标准。
李大年在超级实验室里,查看监测设备的数据。
李大年查看超级实验室里的“镇室之宝”——激光雷达近期采集到的数据。
李大年对实验室顶部的设备进行定期检查。
在超级实验室的顶部,李大年查看颗粒物监测设备的采集头。
李大年在超级实验室的顶部,对监测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检查。
李大年正在查看颗粒物监测设备的采集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