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22日是第六个国际慢粒日。慢粒(慢性髓性白血病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血液和骨髓癌症。专家表示,慢粒治疗的一线方案已改变为靶向治疗,治疗期间还要定期PCR监测。
慢粒不及时治疗容易死亡
据统计,我国慢粒的发病率约为0.36/10万人。在成人白血病中,慢粒占所有病例的15%-20%。本病早期多数没有明显体征或者症状,并可数年内保持稳定,进程缓慢;但如果不及时治疗,通常在3-5年内可能进展至终末急性期而导致死亡。
国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慢性髓性白血病中位发病年龄45-50岁。多数白血病的确切病因至今仍不清楚,可能的致病因素包括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放射性照射等。慢粒患者可能会出现白细胞计数增多、脾脏肿大、疲倦、盗汗、体重减轻、腹部饱胀等症状,患病后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一线治疗由造血干细胞治疗转为靶向治疗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刘晓力教授指出,以往造血干细胞移植曾是唯一有望治愈慢粒的方法,但是随着靶向药物的出现,再加上移植受限于供者有无、患者年龄等多种因素,国内外的慢粒指南均指出靶向药物成为慢粒治疗的首选一线方案。同时提出只要规范治疗、定期监测,部分患者有望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
今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携手诺华公司, 在全国十余城市约二十家医院,共同开展“9.22国际慢粒日聚爱行动”大型患教和义诊活动。该科徐丹副主任医师指出,正是因为伊马替尼、尼洛替尼(二代靶向药物)等药物显著的疗效,也使医生与患者对治疗结果的预期不断升高,不仅活得时间长、活得质量好,部分患者还可能实现停药后长期缓解。
医学博士许娜表示,规范治疗同时,还要定期监测。目前最简便,灵敏的检测方法是PCR,有助于早期发现可能的缓解或依从性问题,帮助优化治疗方案,了解有无停药机会及是否已达到治愈的目标。“PCR检测随血常规就可一并完成取样。”
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