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
2015年8月12日天津爆炸事故后,核心区内存有的危险化学品氰化钠备受关注,一则据称来自美国大使馆的微信提醒“在北京、天津朋友近期不要淋雨,以免因雨水中含有氰化钠导致中毒”的信息更是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此后又有网民发帖称“天津海河防潮闸附近疑似发现大量死鱼”,引发周边群众对于水污染的恐慌。
真相:
氰化钠本身是固态的,有剧毒,遇水可溶解;条件适合的情况下,溶液中的氰化钠还有转化成其他有毒化合物的可能性;但氰化钠在常规环境下没有气态形式,不可能进入空气随风扩散,所以也没有与大气中的其他成分混合、降水形成毒雨的可能性。所以,人们不必担心事故周边地区会降“氰化钠毒雨”,美国大使馆也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澄清。
而且,氰化物一旦对水体产生污染,会导致水体中几乎所有的鱼类死亡。但根据天津市环保部门和农业部门现场调查取样,网帖中所言的“大量死鱼”仅有刺鱼一种。每当夏季天气炎热时,水里溶氧量降低,有些鱼类就会因为缺氧而大量死亡。这次刺鱼死亡可能就是这样一种情况,往年也曾多次出现大面积死亡的现象。所以综合推断,海河死鱼不会是氰化物中毒引发。
流言:
七月份以来,湖北荆州、广西梧州、湖北咸宁等多地发生电梯事故,引发公众恐慌,网上也出现了很多关于电梯自救的常识,包括“第一时间按下所有楼层键”“电梯坠地前跳起可保命”等等,这些做法有用吗?
真相:
很多人担心电梯在运行过程中突然下坠,但事实上,虽然“电梯下坠”是经常遇到的一种故障,但电梯并不是真的下坠了。常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电梯运行过程中急停,一种是电梯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并自动回到基站复位,真正发生“电梯自由落体“的概率非常小。如果被困在电梯里,除了呼叫救援,不要想去开门自救,以免因自救失败导致伤亡。而且,电梯轿厢不是封闭空间,不会有窒息危险。
如果电梯在运行而且楼层按钮有用的话,说明电梯根本就没坏。如果电梯故障会自动回到基站复位,这时把每一个楼层按一遍无太多作用。一些电梯会就近平层并开门,而大多数的电梯都是回到基站复位的,这时候一般是按不了楼层的。至于“下坠前跳起“的说法,如果电梯真是自由落体的话,什么姿势都没用;如果只是异常下降,尽量背靠墙壁下蹲,可以缓冲下免得关节错位。
针对厢式电梯事故,最好的建议还是立即拨打电梯内的求救电话,等待专业救援。
流言:
姜是中国人的重要调味品,也为很多人所钟爱,从“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四季吃生姜,百病一扫光”等俗语可见一般。但网传研究发现,食用生姜有增加患肝癌的风险。这种说法是真的吗?
真相:
研究发现,生姜中含有一种叫做黄樟素的致癌物质,易溶于乙醇,是许多食用天然精油的主要成分。我国2005年实施的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中,也将黄樟素列为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但适量吃姜和癌症没有太大的关系,正常食用并没有致病的风险。
但值得注意的是,过量食用以及食用坏姜会对人体健康有较大风险。坏姜产生的黄樟素等有害物质将会迅速增加,长期食用会增加患癌风险。日常购买时,如果发现姜心变黑、变糠或是姜上生嫩芽,说明姜已经坏掉。另外,姜受热变质会生出白毛,姜受冻后则会产生毒素,轻轻一捏就会流出汁液,这样的“异常姜”也不要选购。
流言: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多发,民间也出现了很多应对办法,其中有一招流传甚广的“大蒜检测地沟油”,声称“在炒菜时放一颗剥皮的蒜子,蒜子对于黄曲霉素最敏感。如果蒜子变红色,就是用地沟油”。这种说法靠谱吗?
真相:
地沟油的来源与成分非常复杂,目前还没有检测地沟油的“标志物”,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标准。在学界被认可的高技术手段中,太赫兹电磁波可以与油脂中的有机物产生共振,成为检测手段之一。其他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光谱方法、色谱与质谱联用方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检测地沟油,但都不具有“确诊”的效果。综合来看,用仪器分析的方法检测地沟油还是一个未完成的课题。
而且,家庭炒菜的短暂时间内,黄曲霉素并不能让大蒜变色。相反,引起大蒜变色的原因很多,油的高温也能让大蒜头表面局部炭化变色,反而会让人误以为是黄曲霉素的作用。所以想用大蒜轻轻松松检测地沟油,根本不可能。
流言:
近年来,以“新鲜、原生态、无添加剂”等为卖点的生鲜奶颇受市场欢迎。有人认为生鲜奶不安全,也没有特别的营养价值。食药监总局也组织专家进行了调研,真相到底是什么?
真相:
研究表明,生鲜奶与经过巴氏杀菌的纯奶其实在营养及人体健康功能方面,并没有显著性差异。需要注意的是,生鲜奶没有经过任何消毒处理,灭菌不彻底就可能存在安全隐患,而且产奶的奶牛是否健康,检疫、运输过程中有没有被污染等信息还难以做到完全追溯,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尤其是儿童、老人、孕妇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食用生鲜奶后被病原菌感染的风险更大。
流言:
这是我们从小到大一直深信不疑的说法——“青番茄千万不能吃,未成熟的番茄有龙葵素,人食用后可导致中毒”。真是这样吗?
真相:
青番茄中含有龙葵素,是一种有毒的弱碱性糖苷生物碱。吃没有成熟的青番茄会觉得嘴巴有点涩涩的感觉,这就是典型的“碱”的味道。龙葵素不但具有碱性,还具有毒性。龙葵素的致毒机理主要是通过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而对人体引起中毒反应。
但是也不必谈“青番茄”色变,青番茄中含有的龙葵素含量较低,正常情况下,偶尔吃一个并不会引发中毒反应。在烹调青番茄时,最好在油锅里过一下,因为龙葵素在170度以上的温度下就会分解,失去它的毒性。而且,龙葵素会与醋反应生成无毒的产物,所以在炒制的过程中加点醋,也可以降低龙葵素含量,这样食用起来就更放心了。
流言:
近日据外媒报道,英国布雷肯比肯斯国家公园多名登山客遭雷击,导致2死2伤。其中手持自拍杆的男子被击中,也引发了很多“自拍达人”对于雷雨天使用自拍杆的恐惧心理。
真相:
常见的自拍杆主要是铝合金材质,这种密度小、机械强度高的特性,使得自拍杆较轻便且不易变形。但是,铝合金作为金属家族中的一员,还具备良好的导电性,但导电性并不意味着百分百的危险。雷雨天会不会因为使用自拍杆而被雷劈中,主要还取决于周围的坏境。如果你在山上、比较高和空旷的地方,使用自拍杆或者其他导电物体而形成较高的接触点,被雷击的几率就会比较大,如果你在城市,周围的建筑物和有金属尖端的东西都比你高,这些物体接收雷电的可能性就比你大。总之,比周边环境更高的金属尖端都会充当“引雷针”的角色。
流言:
网上经常传播这样一则信息:“紧急通知;大家注意:如果收到《钓鱼岛开战啦》的图片,请不要打开,立即删除,现在已经确认,这是一种新的电脑病毒,攻击个人电脑,会使电脑丧失一切信息,请大家复制一下,发到各自群中,互相通知一下”——说的这么恐怖,是真的吗?
真相:
从理论上来说,这种“使电脑丧失一切信息”是可能存在的,比如有的病毒会对硬盘做格式化等破坏,但这种情况非常少见。一般来说,如果要彻底删除所有信息(不可恢复),需要时间很长,硬盘也会一直嘎吱响,很容易被用户感知到;如果只是一般删除,文件都是可以修复的。单靠一张图片就造成这种破坏后果,是不可信的,因为图片也只是普通的数据文件。
从消息本身来看,这也是一个老谣言,曾经衍生出“如果收到《汶川速递》”、“如果收到《 2012年度工资调整方案》”等多个版本,有时候还会加上“公安部早晨6:00紧急通知”“公安网监紧急通知”等开头。但事实上,与计算机病毒有关的信息一般是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首先发布,而且在语言组织上不会使用吸引眼球的半恐吓式风格,而是正式的官方表达。
流言:
现在带眼镜的小朋友越来越多,民间也流传一个说法——近视眼镜会越戴越近视。这也很多家长纠结要不要让近视的子女佩戴眼镜。这是真的吗?
真相:
近视眼镜是一种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一般配近视眼镜的时候,我们希望眼镜与晶状体的焦距相互匹配,这样使物体所成的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如果近视眼镜配得不合适,不但起不到纠正作用,反而会引起晶状体的过度拉伸,可能导致“近视眼镜越戴越近视”的结果。
关键问题在于,佩戴的近视眼镜是否能帮助晶状体把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上。这就需要进行准确的验光。青少年的眼睛睫状肌调节力很强,如果验光时不散大瞳孔,睫状肌的调节作用不能得到放松,验光度数就不准确。只要验光是准确的,佩戴眼镜的度数也是正确的,就不必担心“近视眼镜越戴越近视”的问题。隐形眼镜的合适与否也是同样的道理。
流言:
天气凉爽后,很多人感到蚊子更猛了,现在妈妈圈里正在流行一种妙招,将维生素B溶解到水里,涂抹可驱蚊。有说用B1的,也有说应该是B2……这种方法靠谱吗?
真相:
蚊子最适合生活的温度是20到30摄氏度。外面的天气变得凉爽后,蚊子会大规模涌入室内。之所以说“秋后的蚊子猛如虎”,是因为雌蚊正在酝酿最后一次吸血产卵,攻击性很强。赶走蚊子的好办法包括常洗澡,保持皮肤清爽,流汗时及时擦去汗液,减少汗液气味对蚊虫的吸引;少用香皂和香水,不过,男士常用的古龙香水中因带檀香味,反能起到驱蚊的作用;户外运动时穿浅色衣服;正确使用驱蚊产品,合格的蚊香对人体的危害很低。另外,蚊子对特殊的气味比较害怕,一些天然植物对蚊子有驱避作用,如薄荷、艾叶草等,其中最明显的是除虫菊,对蚊子有很强的驱避甚至杀灭作用。至于维生素B能否驱蚊,疾控部门表示,目前没有研究表明涂抹维生素B溶解液可以防蚊,所以,妈妈们就别用自己的宝宝做试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