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与对比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我们无不痛心地发现,导致“中国制造”成为“价廉质次”甚至“假冒伪劣”代名词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我们缺乏技术与人才,阻碍“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真正原因是国人缺乏现代公民社会应有的文明素质,从而无法形成类似西方社会那样的工业文明。所以让“中国制造”跃升为“中国创造”的真正拐点首先是打造国人的现代文明素质,这才是中国产业提升的关键因素。
每一个转型与变革的社会都要面对多种矛盾并存、多重形态交织的社会现实,“中国制造”虽然面临诸多危机,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它在全球制造业中依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这是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和企业家达成的共识。要改变当前中国产品廉价低质形象,首先要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真正原因。从表面上看,改革开放初期在世界产业布局大调整中,中国不可避免地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承担国,由此成为世界经济产业链中的下游国家,这对形成中国企业的追逐低廉技术与成本的短期利益现象起到了一定影响。这些问题在西方工业革命的早期也曾出现过。但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许多困扰,相形之下都与工业精神和制造文明的缺失相关,说到底就是公民意识差,文明素质低。有学者坦言,在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型中,中国人走得过于匆忙,对工业化中至关重要的精神因素没能足够重视,而西方工业社会的重要推动力正是历史上传承的基督教文明,由较高素质公民构成的中产阶级及产业工人都有较好的素养,这从精神层面上奠定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基础。而中国迄今尚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公民社会,公民的信仰与道德严重缺失,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历史上没有工业文明。有人说中国的产品是“将就”,国外的产品是“讲究”,从“将就”到“讲究”,仅仅貌似两个词汇的不同,却深刻蕴含着两个不同文明与不同文化传统的两种社会的巨大差异。
西方国家的百年企业很多,而是每个企业都有一个传奇而浪漫的创业故事,包含深刻的人文内涵。我们的企业难有百年的寿命,常常是朝兴夕亡,难逃“富不过三代”的恶咒。中国的企业主们口中的话题,永远是“你挣了多少钱?”、“现在做什么最挣钱?”“怎样做最省钱?”,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差别,这是中国企业必须要迈过的一道坎。要让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走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走向中国品牌,我们必须发挥民族文化的优势,汲取西方文明的精髓,让我们的产业精英与产业工人都成为现代社会中具有较高文明素质与产业素质的人,这是我国制造业由大国迈向强国的必由之路。
试看国内各行业普遍存在的不正常现象:
1、技术队伍与产业从业人员极不稳定
从国家的高度,如何去提高国人的文明素质和公民意识,先且不说,鲁迅先生为何“弃医从文”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这里仅从产业上讲讲,“中国制造”除了在技术、质量和品牌上与世界名牌有差距之外 ,在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的培育与传承上都有严重问题。从日韩企业文化中可以看到其国民文化的影响,也可以看到显著的企业文化,在笔者调查过的一些日韩企业里,整体从业人员多有信仰,他们除工作外,会集中到一起学习信仰、道德和灵修等方面的知识,一同交流与训练。他们的生产责任心与质量和创新意识极强,集体荣誉感与个人自觉性都很高。他们队伍稳定,踏实钻研与工作,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我国的企业则是另一番景象,“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员工队伍极不稳定,许多公司雇用了大量农民工,春节时农民工都要回家过年,导致生产停滞而蒙受损失。春节后许多农民工有去无回,企业需要重新招聘。加之人工成本的上升,每招一回工,工资都要相应地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连稳定的生产都保证不了,还谈何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及有用人材?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里,技术工种有八级之分,老技工蛮受人尊重,工资高,待遇好,成为那个时代的佼佼者。而现在一线技工地位早已非昔日可比,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已经成为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
2、企业主胸无大志只图眼前利益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倡导两个文明一起抓,考虑得到位,但实际收效甚微。几十年来,上到各级政府下到各行各业,一味地向“钱”看,根本无心踏踏实实做企业创品牌。苏州能讯高能半导体公司的董事长张乃千开创了氮化镓应用的广阔前景,引领我国半导体工业迈向新一代,但他本人依然忧心忡忡。他说:“我回国创业八年,亲戚朋友经常问我挣了多少钱了。在他们看来,只有钱挣得多才算是成功。”张乃千谈了自己的想法,中国要打造百年企业需要的是专注和深耕,可现在大多数企业认为赚钱才是最重要的,哪里有赚大钱的机会就一窝蜂似地钻进去,于是乎全社会掀起房地产热、互联网热、炒股热等热潮,抽走了经济流通的“血液”,使大量可用资金“脱实向虚”,严重影响了制造业等实业的发展,把社会经济推进泡沫里。过去的老一代企业家,还有个人理想,民族抱负,可现在的企业主们大多目光短浅,胸无大志。一个没有精神没有灵魂的企业经营者充其量只是一架挣钱机器。现在经济进入转型期,国内企业面临的是升级创新,但实际情况是,许多企业的心思并不是想做精做专做强,而是好大喜功,一味追求做大。有的不是忙于“转型”,而是热衷于“转行”,想进入更赚钱的行业,凭这样的思路振兴民族制造业岂不是一句空话?
真正的解决之道只有“改变”
1、改变“中国制造”的“廉价低质”形象
随着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中国制造”也迎来了新的发展与改变的机遇。不可否认,上一轮的发展阶段里,中国制造创造了“世界工厂”的传奇,但与此同时中国产品也因粗暴山寨、抄袭模仿而背上了“廉价低质”的恶名,成为“假冒伪劣”的代名词。这极大影响了我国产品的商业信誉以及国际形象,即使中国国内消费者也对自家产品毫无信任,最典型的事例如国民潮涌国外疯抢奶粉一事和赴日抢购马桶盖一事,一时成为新闻报道的热点。国民当自醒!警钟须常鸣!我们再不能如温水中的青蛙麻木不仁了!可喜的是有一些企业家已经痛定思痛,在奋起直追了:小到生产手机的华为、中兴等电讯企业,大到生产高铁列车的中车、长客等机车制造企业,中国制造正在从传统的低端产品走向科技创新,品质卓越的高端产业。这是一个伟大的转折,虽然这一过程刚刚开始,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的民族产业正在阵痛中获得新生。
2、追求卓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当我们迈向“中国创造”之旅,前面的榜样并不缺乏。从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科学与民主的潮流一直推动着西方世界的社会与工业文明的发展,欧美和日本等国先后进入了工业强国的行列。说起他们的产品人们至今可以如数家珍般地一一道出:德国的汽车和重机、瑞士的钟表、法国的美酒、美国的工业品、日本的电子产品等等。这些“德国制造”、“美国制造”、“日本制造”等等都因其所具有的独到之处,受到人们的青睐,如“德国制造”给人的印象是“耐用”、“安全”、“精密”,“日本制造”给人的印象是“精巧”、“实用”、“性价比高”等。这些产品本身恰恰反映出每个制造国的国民风貌,体现了“德国制造”、“美国制造”或“日本制造”所内含的精神文化,例如德国国民性格中的那种“专注”、“严格”、“精确”、“完美”和“秩序”的特点。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金碚认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道路和前途,将越来越取决于我们能否逐渐形成现代工业文明的社会心理和实业基础,积淀下植根于中国本土的实业精髓。在他看来,这座精神大厦的基石是合作精神,框架是契约精神,构造是效率观念,细节是质量意识。我们与西方国家相比,这种文明素质与精神修养并非没有,从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高铁精神,再到格力、华为、中兴等矢志技术创新、追求完美质量、提供专业服务的理念,中国并不缺乏自主创新的时代精神和树立中国品牌的价值追求。只是这种精神的普遍性还不够,还没有形成全社会共有的整体意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会让更多的人看到希望,找到方向。中国商飞公司的雕塑上刻着“永不放弃”四个大字,新一代支线客机ARJ21-700即将投入运营,国产大飞机C919力争今年年底首飞。作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我国飞机制造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航空人的使命就是“永不放弃”,努力赶上。一些有识之士建议:国家要大力培养,大力宣传标杆企业,它是一个国家制造文明形成的基石和沃土,德国的西门子、美国福特和日本丰田都曾经扮演过这样的角色。让这样的标杆企业走在时代的前列,让他们做出表帅,让他们率先去探索和实践,让他们打造出民族文化浓缩的精神内核,带动全民族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
“中国制造”软实力:提升国人的精神素质
在记者多次采访中,每到一处当问及受访者“我国的制造业如何实现由大变强?”时,大多受访者都不约而同发出一个声音:如果全社会都能提高道德文明素质,提升中国制造的软实力,中国才能真正实现由大变强。对于政府来说,首先应该创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为全体国民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外在环境,创建一个质量为先、锐意创新的体制机制,形成人人自律,崇尚实业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
遥想德、日制造业发展早期,也曾受到廉价质低困扰,但德国通过“法律、标准、质量认证”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促成了德国制造质量的蜕变。日本在上世纪中期实施“质量救国”战略,促使日本制造打开了欧美和全球市场。以此为鉴,我们应从国家层面牢固树立质量立国意识,以标准为先导强化质量管理,并在全社会引导树立质量意识,打造诚信文化,让国人的价值观有一个真正的提升。记得法国前外长针对中国的崛起讲过一句话:中国在没有输出价值观之前,不会成为一个大国。此话不假,没有一个美好价值观的国家是不会打造出美好产品的,也不会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
德国对制造企业评价排名的标准就不是按营业额大小,而是技术水准、细分市场占有率等。有企业负责人建议,中国制造型企业的转型升级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导向。要树立以科技、质量、品牌赢得消费者的发展理念。要打出这样的口号:“价格可以谈、质量没得谈”、“一是高品质,二是低成本,第三是价格,”“不求大而全,只求精特专”,这是世界各国先进制造企业的普遍理念和文化。我国制造企业要由大做强就必须践行这些理念,要对消费者存敬畏之心,不让不合格产品流向市场。“十年树人,百年树人”,要耐得住寂寞,去除浮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教育人,培养人。
在产业升级创新的同时,我国整个社会的消费理念也应随之提高。民间有句俗话说:贪贱吃穷人,意思是总寻便宜的东西买,会让人越来越穷的。所以国人的消费习惯应当从追求“价钱便宜”转变为“一分价钱一分货”。企业经营者也必须从低层次的价格竞争转向以创新和质量取胜的高层次竞争阶段,将以往企业、消费者、商业营销形成的“物美价廉”为主导的消费模式彻底转变。财经学者吴晓波说,“价廉物美”只能作为广告概念和阶段性促销策略,不可能把中国制造带到新层次。
与此同时要在全社会,在各行各业倡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现代文明素质在产业上的具体体现。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刘绍云说:“国家标准只能规范产品的性能、稳定性、可靠性等大的方面,但小到螺丝拧几圈这样的细节,才是关系质量和品质的关键,这些都要靠人自觉去做。”就是这几下拧螺丝,才能够真正看得出一个人的精神素质和道德操守。这最终才是“中国制造”软实力的所在。
高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