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科学仪器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近年来,大型科学仪器规模持续增长,领域不断拓展,水平不断提升。但与此同时,其利用率和共享水平不高等问题也逐渐凸显。以江苏省为例,经过多年投入,江苏已拥有一批较为先进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大型企业内。但这些大型仪器使用率普遍偏低,而不少企业需要昂贵的科研仪器却又买不起、用不到。如何实现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解难:共享平台雪中送炭
东台东源电器有限公司近日研发出一款新型扬声器,由于产品的性能没有权威的检测认证,一直无法批量生产,总经理孙正林心急如焚,不知道这事该找谁。一次偶然的机会,孙正林看到江苏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的网上虚拟实验室,抱着试试的态度发了一封求助邮件。该平台的工作人员为其联系到国内权威的声学性能检测机构——中科院声学研究所。24小时内孙先生寄出了检测样品,一个检测周期,企业拿到了权威的检测认证,一个复杂的检测过程顺利完成。如今企业生产的扬声器主要销售给创维、海尔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江苏怡利公司是一家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如果自己建立产品检测中心,光引进设备就要花费1000多万元。过去,该企业的产品只能送到欧洲的实验室进行检测,费钱耗时。后来,该企业通过省仪器平台找到国内测试中心,结果产品检测时间从原来的几个月缩短到几天,成本也仅为原来的1∕10。
这都得益于江苏省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眼下,仪器平台共有入网单位410个,入网机组3850台/套,仪器原值达36亿元,年服务企业近万家。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循着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这根“红线”,科研检测需求用户在寻求资源时减少了盲目性,既找到了仪器,也找到了技术和专家,进而还有可能“牵手联姻”,实现“多赢”。
探索:引进来 走出去
仪器共享是大课题,江苏省摸索出了多种路径。
海归医学博士陈明久和6个小伙伴组成的南京博斯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寻找协同抗体的研究项目有了突破性进展:“找到了4株协同抗体,每一株都价值连城。”企业路演一结束,几家风投就找上门来,一张口就要注资1000万元。“所有的这一切,都得感谢我的房东——‘百家汇’。”陈明久所说的“百家汇”,是指位于南京徐庄软件园的百家汇科技创业社区。
国际上研发一个原创新药,平均周期超过12年,投入超过10亿美元,如果单个药企“闭门造车”搞新药,极可能“全军覆没”。这样的烦恼,也曾深深困扰了百家汇的创始人,江苏先声药业董事长任晋生。他开始思考建立更有效的医药创新模式:推倒企业间无形的“围墙”,设立向全球医药企业开放的创新平台。如今,百家汇科技创业社区已拥有大型仪器30多台套,惠及50多家医药企业,形成开放、抱团发展的创新“生态”。
像这样将科技资源“引进来”的企业,在江苏省还有不少。譬如,无锡宏盛换热器股份有限公司将购置的仪器设备委托南京工业大学管理,建立测试实验室,委托大学团队进行疲劳试验、材料检测、盐雾试验等研发检测活动,有效弥补企业实验环境有限、技术人才不足等缺陷。
同时,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仪器、设备也在谋求“走出去”。江苏理化测试中心走进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建成2000平米标准化实验室,保障园区加快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园区企业及创新创业团队提供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分析测试公共服务。南京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也在创新园区建立分中心,发挥科研重点实验室的辐射功能。如此一来,许多原本“吃不饱”的大型科学仪器,在更大的区域内找到了发挥作用的舞台。
瓶颈:条块分割藩篱尚存
目前,江苏的大型科学仪器联网共享比例已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省仪器平台整合质监、商检、教育、科技等多个系统的仪器资源,吸纳全省70%的理工类高校和65%的科研院所“入库”。南京大学、省农科院等40多家单位也相继建立了仪器共享平台。
但存量仪器多部门投入、条块分割的现象依然明显,开放共享尚存在体制机制障碍,特别是高校实验室拥有的高精尖的大型科学仪器,由于体制机制的不同,仪器开放共享的推进工作较为困难。
为减少重复投资,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率,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条件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孙兴莲介绍说,江苏省已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省级仪器设备购置的联合评议工作,规定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其他科技活动中购置单台价格在50万元人民币、成套价格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各类仪器设备需通过联合评议。下一步,将积极推动财政资金购买的原值50万以上仪器入网率达到100%,实现“全覆盖”,并由省仪器平台统一管理,以最终解决仪器资源“碎片化”、“分散化”的问题。
目前,江苏省正在研究制定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从行政推动和市场拉动两个角度促进共享。在市场拉动上,江苏将面向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围绕不同产业领域启动建设若干“虚拟实验室”,开发分析测试网络交互平台,实现供需双方的高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