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全国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地位,提出要把消费品监管作为重中之重,突出监管重点,完善监管机制,维护消费者权益。质检总局副局长魏传忠出席会议并讲话,总检验师项玉章主持会议。
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司长梅建华介绍,今年质检总局将对儿童用品、家用电器、纺织服装、电线电缆、装饰装修材料、节水产品、复混肥料、建筑防水卷材、车用汽柴油、食品包装材料等10类产品,在全系统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同时,继续深化监督抽查制度和生产许可制度改革,强化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严格食品相关产品安全监管,全面提升质量监督服务提质增效升级的工作成效。
魏传忠对过去一年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表示,深化改革是新时期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主题。把消费品质量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既为质量监督系统发挥职能作用指明了方向,也为质量监督工作进一步转变职能、改革监管制度、完善监管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全系统要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在顺应改革、推动改革、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赢得主动。
会议提出,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产品质量监督体系,是未来产品质量监督工作改革的方向。为此,全系统必须进一步创新监管理念,培育市场思维、现代思维、治理思维、法治思维“四种思维”,树立问题导向、消费导向、社会导向“三个导向”。必须高度重视消费品,关注消费者,把质量监督重点放到消费品监管上来。对于关系消费者健康安全、属于产品质量法调整范围的,要深入研究监督措施。要通过强化消费品质量监督,体现质检部门对消费者的保护,对企业履责的监督,对市场秩序的维护。
意见要求,各级质监局要建立准确、高效、全面的风险信息采集网络。一是注重监测舆情信息。以网络媒体为主渠道,广泛收集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建立舆情信息监测数据库。二是不断拓宽信息渠道。逐步建立质检系统内部各项职能之间的衔接机制。
意见指出,各级质监局要完善快速、有效、灵活的风险监测模式。一是大力推动风险监测常态化;二是着力提高应急监测能力。意见明确,各级质监局要构建科学、权威、规范的风险评估体系。一是组织开展专家评估。二是组织开展实验评估。通过模拟产品实际使用环境,实验评估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对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危害程度。意见强调,各级质监局要形成及时、有力、长效的风险处置机制。一是发布风险预警;二是开展风险通报;三是加强监管联动;四是促进风险交流。
“质监系统要把加强消费品安全监管作为深化改革的突破口,进一步健全监管制度,创新监管方式,完善监管体系。”魏传忠指出,要抓紧制定消费品重点监督目录,指导全系统加大对消费品及其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要针对重点消费品,开展生产企业质量保障能力调查,摸清重点消费品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要把更多的监管资源用于消费品,加快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通报预警系统,有效预防消费品安全风险,快速处置消费品质量安全事件,切实增强消费品质量监管实效。
国家认监委、标准委和有关司局代表,中国纤维检验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中心,质检总局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中心的代表参加了现场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质量技术监督局分管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通过视频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