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市场呼唤智能交通 千亿蛋糕引抢食 |
http://www.qctester.com/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1516 发布时间:2013-10-18 QC检测仪器网 |
治堵、治理大气污染成为北京市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而建设智能交通网络则是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业内人士预测,中国2015年在智能交通的财政支出将达到1500亿,这一领域已悄然成为中外资企业争夺的市场,外资企业重点布局汽车(行情专区)内芯片系统,而国内企业则青睐道路监控系统、高速公路(行情专区)快捷收费系统等。
市场前景广阔
“我们预测,到2020年,全球将有200亿~500亿美元的市场份额属于终端移动互联网,其中10%与汽车相关,即接近25亿~50亿美元的市场份额。”恩智浦半导体汽车电子事业部全球销售与市场级副总裁DrueFreeman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说。
而在中国,车联网已被列为国家“十二五”期间的重点项目,预计未来5年车联网产业的产值将有望超过1000亿元,汽车市场即将迈向“车联网”时代。
数据显示,中国财政支出在智能交通系统上的投资额从2006年的182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81亿元,业内人士普遍预计,到201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500亿元。这部分市场早已被多家中外资企业觊觎。
恩智浦就是其中之一。Drue告诉记者,中国及全球各主要国家的政府都做出了节能环保方面的承诺,车联网及智能交通网络的推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更加畅通地通行,降低尾气排放量。
据Drue介绍,以置入车内的芯片系统为例,可以实现车与车、车与交通信号灯之间的数据交换,反馈给驾驶员前后车距离、信号灯变化的速度提示、变换车道等信息。
而这仅是智能交通领域的“冰山一角”,一家国有投资公司投资董事吴树森表示,智能交通是一个跨行业的系统体系,包括硬件设备厂商、系统工程厂商、数据收集、分析企业及各产品服务的分销企业,粗略统计约有近3000家企业涉及到该行业中。
不过与恩智浦重点开发车内芯片系统不同的是,国内企业将精力主要集中在了道路监控系统、高速公路快捷收费系统等领域的开发与实践。
智能应用初见成效
北京首条潮汐车道在朝阳路9月开通,类似潮汐车道、智能信号灯系统、智能开辟绿色生命通道系统这些应用已在诸多发达国家实施。
中国也在这一领域投入了大量财力。近日,工信部公布了2013年度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拟支持项目的名单,名单共计122项,其中关于交通智能化的项目就达到17项。
吴树森说,国内的智能交通领域发展与国外有着一定的差距,但是在某些领域已经初见成效。“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山东枣庄的BRT公交系统。”
据了解,枣庄的BRT公交车与各路口的信号灯均可以实现数据交换,当BRT车辆临近灯控路口时,如果信号灯为红灯,给行人留出安全通过路口的前提下,提前将红灯变为绿灯;如果信号灯即将由绿变红,则信号灯会适度延长1~10秒绿灯时间,让BRT车不必等红灯通过。
“这套系统并不是100%公交绿灯,而是通过大量的数据交换,尽可能减少公交车的红灯等候时间,以公交的成本实现了轻轨的效果。”吴树森说,该地区BRT的成功应用很大原因在于政府的主导力度较强。
“国内外智能交通企业项目若得到应用,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必不可少。”对此吴树森表示。
面对千亿元的智能交通市场,诸多企业都想在此分得一杯羹。但是北京交通大学某教授认为,制约中国智能交通体系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各地区、各厂商各自为政。“高速公路便捷收费是很多厂商都在开发的系统,存在大量的重复开发,区域及地方保护。全国各公司便捷收费系统统一是大趋势,届时不同的标准、不同的产品及数据统一,会带来巨大的工程量。”
Drue判断,智能交通体系的初步实现约在2015年左右,2018年实现全球的广泛应用。其原因是4G移动互联网技术将普及,数据交换速度及数据量将大幅提升。
不过吴树森表示,“我特别要提醒一些国内做智能交通系统开发及应用的企业,千万不要短视,要更加前瞻地开发市场及产品。”
他举例,尽管美国的GPS卫星定位系统是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卫星定位系统,但是国内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系统已成熟,应用产品应兼容支持该系统,而不要把宝全部押在GPS上。“因为在国内打造智能交通体系时,政府采购部门会更加倾向于考虑中国自主品牌。”
意见箱:
如果您对我们的稿件有什么建议或意见,请发送意见至qctester@126.com(注明网络部:建议或意见),或拨打电话:010-64385345转网络部;如果您的建设或意见被采纳,您将会收到我们送出的一份意见的惊喜!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版权属于QC检测仪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②来源未填写“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均由会员发布或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或连带责任。如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相关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