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建筑钢结构 市场空间大 |
http://www.qctester.com/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1549 发布时间:2013-2-20 QC检测仪器网 |
“享有"绿色建筑"美誉的钢结构建筑,近年来在我国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厂房、机场、仓库、餐厅、体育馆、大型市场和收费站等工程建设中。伴随着钢结构技术瓶颈的不断突破和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推进,钢结构产业在我国蕴藏巨大商机。”日前,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副秘书长尹敏达接受记者采访时,对钢结构建筑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这样的评价。根据我国新的产业政策,“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逐步提高钢结构建筑在民用和工业用工程项目中的比例,使钢结构产量占全国钢总产量的比例不断提高。
之所以称钢结构建筑为“绿色建筑”,主要基于其作业特点和回收优势,即钢结构工程大部分在工厂作业,因此减少了施工中的噪音干扰。同时,钢结构工程采用干作业,可大大减少自来水、水泥用量,避免水污染。在建材回收利用方面,钢结构建筑中的钢材在房屋拆迁时,不仅搬移方便,而且经过简单处理后可全部回收。除此之外,与混凝土建筑相比,钢结构建筑还有一系列优势,包括:质量轻,强调高,结构跨度大;抗震性能强;梁柱截面较小,可增加住宅的有效使用面积;施工工期短,可降低投资成本。
最近20年来,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大大推动了钢结构技术、产业和市场的不断发展。中国钢结构资讯网提供的相关数字显示,2008年,我国钢产量超过5亿吨,钢结构产量超过了2000万吨,仅占钢总产量的4%;2009年、2010年,我国钢结构的总产量分别达到了2300万吨和2600万吨,尽管呈逐年增长之势,但占钢产量的总量仍很小。“目前,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钢结构建筑在整个建筑市场所占的比例都较高。以地震频发的日本为例,其住宅全部采用钢结构建设而成,原因就是钢结构建筑的高抗震性和环保性。但现阶段在我国,钢结构住宅微乎其微,更别说在地震多发区广泛建设钢结构建筑了。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传递出了这样一个信息,即我国钢结构建筑可开拓的市场空间还很大。”上海市金属结构行业协会秘书长李肇凯这样补充说道。
尽管钢结构建筑优势多多,但其弱点也不可小视,主要为防火性差、易锈蚀等。业内专家说,当温度达到400摄氏度时,普通钢材的强度会极大地降低;当温度达到600摄氏度时,普通钢材会失去承载力。除此之外,部分已建和正在建的钢结构建筑质量不稳定,也在相当程度上考验着钢结构建筑的发展能力。据悉,导致钢结构建筑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有两点很突出:一是我国钢结构产业至今未形成独立的产业链,缺乏专门的施工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同时与之配套的相关材料研发力度也不够;二是与工程相关方质量意识不强,不按规定操作、施工和使用建筑材料及工程有关。目前,在大型钢结构建筑设计上,我国力量还相对薄弱。而钢结构住宅之所以在国内还没得到认可,与长期以来消费者更习惯居住混凝土建筑住宅有关。另外,单体钢结构住宅施工成本高,也影响了其发展。但专家认为,高层建筑采用钢结构可以获得更大的性价比,正因为此,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摩天大楼都是钢结构建筑。
这些年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钢结构产业,吸引了许多知名建筑公司涉足其中,比如北京城建集团等,它们凭借技术实力、施工力量和品牌影响力等,承建了不少知名的钢建构工程,像鸟巢、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等。尹敏达介绍说,目前,我国获得一级钢结构施工资质的企业就达3000多家。同时,一些其他领域的领军企业也纷纷进入该领域,比如知名钢铁生产企业宝钢集团就将在近日成立钢结构建筑公司,远大空调也开始着手生产与钢结构建筑有关的产品等。
近10年来,为了促进我国钢建构产业良性发展,不断提高其质量,我国制修订了一系列与钢结构有关标准和规范,如《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版)、《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2002)、《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等,它们的出炉,为我国钢结构产业发展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
与此同时,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也在业内启动了专门人才培养计划,并通过定期举办钢结构建筑质量分析会等,引导企业注重质量和安全,用优质工程使钢结构建筑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特别在越来越多的民用住宅中看到钢结构建筑的身影。
“总之,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政策优势,扬长避短,打造精品钢结构工程,是未来几年我国钢结构产业发展的方向。”尹敏达如是说。
意见箱:
如果您对我们的稿件有什么建议或意见,请发送意见至qctester@126.com(注明网络部:建议或意见),或拨打电话:010-64385345转网络部;如果您的建设或意见被采纳,您将会收到我们送出的一份意见的惊喜!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版权属于QC检测仪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②来源未填写“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均由会员发布或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或连带责任。如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相关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