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数据显示六成科研成果得不到转化应用 |
http://www.qctester.com/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1737 发布时间:2013-1-11 QC检测仪器网 |
盘点2012年,各高校科研院所纷纷将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得奖情况作为喜报。然而,这一份份喜报背后却深藏隐忧。一项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近六成的科研成果闲置在院所“高墙”内,得不到转化应用。最近在南通举办的“国家千人计划”创新论坛上,有专家发问:高校科研,到底该盯着得奖还是生产?
“最令人担忧的是,现在很多高校院所更注重推出了多少项科研成果,而对有多少科研成果实现转化与应用不太在意。”中科院客座教授、海门慧聚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登贵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不少专家教授只顾埋头做科研,成果却未应用于生产生活领域,不仅无法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在无形中造成科研资源浪费。
杨登贵说的这种情况,在江苏普遍存在。据统计,我省高校的科研资源与能力占全国高校的10%,仅次于北京、上海;在2012年度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共获奖63项,占授奖总数的20.5%,名列全国省市第二。然而,令人尴尬的是,只有四成左右科技成果得到转化,真正走出实验室。
如何将科研工作者呕心沥血获得的成果转化应用,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国家权威机构发布的《2012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评价报告》中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周期越来越短,对产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凸显。但数据显示,目前我国70%的科研力量游离于企业之外,存在于高校和科研机构中,科技人才与企业的脱离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创新。对此,该报告提出,加快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间搭建更广阔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成为不二选择。一句话,就是科研机构搞科研,要盯着得奖,但更要盯着生产。
加快产学研合作步伐,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让科研成果走出“高墙”。专家建议,首先应该建立新的科研成果考评体系,学术成果评价应以适用性和实用性作为量化的重要依据,鼓励院校科研方向和社会生产相结合,“让教授不再只盯着象牙塔里的一方世界,把眼光投放到更复杂广阔的现实世界中去,引导科研成果切实转化为生产力。”
“专家教授也不妨走出院所,在生产中搞科研。”杨登贵“现身说法”。他曾任台湾中兴大学化学系教授、院长,10年前毅然选择走出高校的“深宅大院”,来到海门组建了慧聚药业有限公司。“走出来,才发现天地更为广阔。”慧聚药业这家不到100人的企业,先后从美国、英国、瑞士以及国内着名院校引进了一大批顶级人才,拥有35名博士,26名硕士,目前已成为一家集原料药、药物中间体、新材料的研发与生产为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先后申请了7项发明专利,有3项已授权,完成了200多个研发项目,其中转化至车间批量生产的项目有近50个,被国家发改委立项批准规模生产的项目8个,在欧美上市的新型药物2个,全球首个不含氟的喹诺酮类抗菌创新药TOPO获得国家临床批件,杨登贵也多次获省市以上奖励,“得奖与生产双丰收”。
“国家还要提供足够的政策支持,加大科研力度,普及产学研合作机制,大力推进更多企业、高校、研究所建立合作平台。”省经信委副主任戴跃强表示,新兴产业的发展尤其需要产学研合作引导与支撑,目前江苏新兴产业规模优势尚未真正确立,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国际竞争力还不强。这就需要更多专家提供智力支撑,离开了智力支撑,新兴产业“新”不了,也长久不了。
可喜的是,企业找高校打造合作平台,双方“一拍即合”的现象日益频繁。目前,12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3500多个科研团队与我省企业结对、合作共建的校企联盟已达4500多个。不少专家教授到地方考察后,实现由嘉宾到创业先锋的转变,他们创办的高新企业、承担的科技项目成为引领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崭新亮点。
意见箱:
如果您对我们的稿件有什么建议或意见,请发送意见至qctester@126.com(注明网络部:建议或意见),或拨打电话:010-64385345转网络部;如果您的建设或意见被采纳,您将会收到我们送出的一份意见的惊喜!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版权属于QC检测仪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②来源未填写“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均由会员发布或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或连带责任。如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相关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