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技术讲座
> 2010年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在景德镇隆重召开 |
2010年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在景德镇隆重召开 |
http://www.qctester.com/ 来源:
链接新闻
浏览次数:3138 发布时间:2010-5-10 QC检测仪器网 |
标签:
检测, 仪器, 测量仪器, 检验仪器, 试验仪器, 力学仪器,( 里氏硬度计), 设备诊断仪器, 无损检测, 检测技术, 检测标准
由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及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北京色谱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承办的2010年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在美丽的瓷都景德镇隆重召开。共有来自高校、研究所及政府检测机构的代表25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北京色谱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石油勘探研究院武杰研究员主持大会 开幕式由中国石油勘探研究院武杰研究员主持,本次大会组委会主席刘国诠研究员代表组委会欢迎大家参加此次会议,并感谢对会议筹备付出辛勤劳动与努力的组委会工作人员,希望大家在此次会议上有所收获。随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所张玉奎院士致辞,其表示很高兴能参加此次会议,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张玉奎院士 报告题目:色谱进展 简短的开幕式后,进入大会报告环节,首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张玉奎院士以“色谱进展”为主题,介绍了大连化物所所作的研究工作。在生命科学、药物开发、食品安全、环境科学等领域的样品具有“成分数目庞大、含量差异巨大、时空动态变化”等特点,因此发展新技术新方法是解决复杂体系高效分离鉴定的唯一途径。 在高效富集分离材料方面,大连化物所的老师分别研究了无机有机杂化硅胶基质材料、硅胶基质新型固定相、复合金属氧化物微球基质材料、介孔纳米材料及蛋白质印迹材料。在微尺度生物分离分析研究方面,研究了固载pH梯度等电聚焦材料、样品热变形-固定化酶反应器-反相色谱-质谱联用系统、集成芯片固定化酶反应器-反相色谱-质谱联用系统。在多维色谱与联用技术方面,构建了在线正相-反相色谱、二维银离子色谱-反相色谱等平台。在创新仪器与装置方面,研制了12通道快速药物筛选仪、胺类毒剂检测器与传感器、大气VOC采样-分析系统等。张院士还表示,“我们这些学化学的人,在以机械、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仪器研制方面可能不具备优势,但是作为化学人,在分离材料研究方面应该很有优势。近年来我一直在呼吁国家在此方面应该多投入,提高我国的水平。”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 报告题目: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新型化学污染物分离与识别中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江桂斌院士一直从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并且首次发现了一些新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此次江桂斌院士就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新型化学污染物分离与识别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一类半挥发性的物质,如二恶英(Dioxin)、多氯联苯(PCBs)和多溴联苯醚(PBDEs)等,其具有在环境中难降解、长距离迁移、具有生物累积和放大效应、毒性大等特点。目前,在POPs的分析研究中,由于POPs物质分子量差别很小、含量非常低、基体复杂等,因此必须使用高分辨的色谱-质谱系统,超净实验室、农残级或更低的溶剂及同位素内标使用等。江桂斌院士表示,未来中国还将达到50个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检测相关实验室的规模。 对于POPs分析研究,样品前处理也是一个难题,江院士课题组在此方面研究了碳纳米管固相萃取技术及离子液体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目前POPs里的污染物都是国外发现的,但是根据国情的不同,污染物也会有差别,因此为了在国际谈判中获得话语权,筛选与识别新型的化学污染物就显得十分重要。目前,江院士课题组通过物理化学性质导向、质量平衡导向、效应引导等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新型化学污染物。
报告人:北京大学刘虎威教授 报告题目:二维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分析生物样品中的磷脂 刘虎威教授首先介绍说,研究证明磷脂与某些疾病存在关系,因而成为生物化学、临床分析中的重要研究对象。目前已经产生了脂质组学的概念,关于脂质类物质的研究越来越热门,美国、新加坡、日本已经展开了相关工作,而我国还尚未真正起步。正相色谱到反相色谱的在线联用是十分理想的研究脂质物质的手段,其中接口技术尤为关键。刘虎威教授的研究团队通过对二维液相色谱接口技术进行必要改进,成功完成复杂脂质样品的二维色谱在线分离,实现了一次进样同时分离不同种类和相同种类的脂质分子,一次性可分析的磷脂数量多达11600多个,为脂类组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其团队并通过该方法,成功找出427个标记物,其中127个具有活性。未来其研究团队将继续深化脂质物质的研究工作。
报告人: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李桦研究员 报告题目:化学核查的现场和场外分析 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的李桦研究员,就化学武器的使用历史、化学武器公约的诞生过程、禁止化学武器组织(OPCW)的组成及工作流程、化学核查机制、化学核查使用的仪器及分析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化学武器公约》于1997年4月正式生效,目前世界上有188个国家签署了公约。公约的履行及监察由OPCW负责,核查的物质包括化学武器、化学战剂及公约附表化合物中43类,上万种化学品。 李桦研究员表示,目前现场采样与分析是最有效的核查手段。在现场核查中,使用的仪器是便携式气质联用仪。为了保证核查的准确性,OPCW在派调查员现场核查时,大到通风柜、气质联用仪等仪器设备,小到试剂、耗材等,均由OPCW自己携带,而且所有的耗材都是一次性使用。李老师还特别介绍了,在现场核查出现阳性的情况下,样品需要送到OPCW的指定实验室进行场外核查。目前,全世界有18家OPCW指定实验室,我国有2家。在场外核查中,可以不局限于GC-MS技术而使用任何技术方法与谱库的搜索,但是结果必须是目标图谱库的化合物。目前,场外核查常用的技术有NMR、GC、GC-MS、LC-MS。
报告人: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许国旺研究员 报告题目:如何应用色谱-质谱方法发现代谢标志物? 许国旺研究员简要介绍了生物标志物的作用及分类,并指出小分子的功能正被极大地忽视,但它是一种重要的信号分子,与生理病理过程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血液、尿液作为临床样品,是很好的标志物来源,但很难从中发现标志物。而且,疾病的早期诊断十分困难,样品采集不易。基于以上原因,其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代谢组学的从胆汁到血液、从动物到人的研究策略,包括:利用高温液相色谱(温度达80度)质谱联用技术,从胆汁着手初步筛选标志物,再取血清进行分析,进行进一步筛选;以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血液代谢组变化趋势、重要代谢物筛选等流程,筛选出可预测肝病发展进程的标志物等。其中,肝病的研究被用作例子,同时也阐明了分析方法的重要性。
报告人:中山大学李攻科教授 报告题目:生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生物气味)分析的研究进展 李攻科教授介绍了生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生物代谢及生物体表面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具有特定的化学结构,包含重要的生物信息。此后简要介绍了VOCs研究的意义、VOCs的主要形成途径及人类、植物气味的分类,以及“嗅诊”等。李攻科教授介绍了生物VOCs研究中存在的难点,如:待发展新型的VOCs采样方法、缺乏相应的标准物质、如何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没有与生物代谢过程联系起来等。在生物VOCs分析中,常用到的采样技术有吹扫捕集采样装置、固相微萃取装置、多种采样手段集成技术,主要用到的分析检测技术是气相、气质,此外还有电子鼻、便携式离子阱质谱等,另外还涉及到化学计量学方法。李教授还介绍了其团队在该方面的研究内容,如:研究不同人体手臂在不同季节散发的VOCs的差异等,研究内容与人类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报告人:岛津公司北京分析中心董静博士 报告题目: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在有机小分子研究中的应用 此外来自岛津公司北京分析中心的董静博士介绍了岛津公司最新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在有机小分子研究中的应用。离子阱质谱可以产生多级离子碎片,而飞行时间质谱具有高质量精确性、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等特点,两者联用可以在药物分析、农药快速筛查、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研究中发挥极大的作用。其以氨曲难中杂质分析、喷雾剂药材包装材料杂质分析、利托君注射液杂质分析、唑吡坦及其代谢物分析四个实例详细介绍了此系统的应用。
报告人:戴安公司上海应用实验室李浪博士 报告题目:双三元梯度液相色谱技术及其应用 来自戴安公司上海应用实验室的李浪博士介绍了戴安双三元梯度液相色谱技术及其应用。戴安双三元梯度液相色谱采用独特的双三元梯度泵、独特的柱温箱,其可以实现样品在线前处理(集成SPE小柱做作样品前处理提高自动化,直接进脏样品)、提高质谱灵敏度(在线快速脱盐、使用左泵作为辅助泵等)、柱后衍生、与现有的HPLC系统兼容。这些功能的实现通过泵的串联、并联等方式来实现。李浪先生用实例分别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会议还将举行“理论与方法”、“生化与诊断”、“药物与检验”、“环境与安全”四个分会报告,并评选“东曹达”优秀青年报告奖。此外,会议同期还举行小型仪器展,安捷伦、戴安、岛津、东曹达、Fisher Scientific、Sigma-Aldrich、北京普立泰科、北京普源精仪、岛津技迩、兰州中科安泰、密理博等厂商参展,安捷伦公司、岛津公司还分别赞助了会议的午宴与晚宴。
意见箱:
如果您对我们的稿件有什么建议或意见,请发送意见至qctester@126.com(注明网络部:建议或意见),或拨打电话:010-64385345转网络部;如果您的建设或意见被采纳,您将会收到我们送出的一份意见的惊喜!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版权属于QC检测仪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②来源未填写“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均由会员发布或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或连带责任。如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相关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