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2013年公布“大气十条”(《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来防治雾霾已有三年。中国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制订了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在调整产业结构、机动车尾气控制、禁止秸秆焚烧、电厂脱硫脱硝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
雾霾和灰霾天气的首要元凶为大气细颗粒物,其中代表即PM2.5。据了解,大气细颗粒物在大气环境中存在时间长,迁移性显着且极易被人体吸收,大气细颗粒物固有成分中吸附携带的各种有害物质也随之扩散进入人体,从而对人们的健康产生威胁和损害。
因此,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对于大气细颗粒物成分的快速、实时和连续感知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基于化学成分分析的大气细颗粒物源解析工作亟待展开。
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虽然我国已建立了以城市为中心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网,可实现对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的浓度等进行监测,但远不能完全反映大气污染的实际情况,也不能满足对空气污染形成机制、演变和输送过程研究的需求。
如果只监测PM2.5的浓度,对于大气污染的治理来说,帮助有限。现在的环境工作要求寻找PM2.5的污染源,分析污染的原因,而一般监测设备难以满足这一要求。
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地区,PM2.5的化学组分也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对PM2.5作进一步的分析,才能了解主要的污染来源,从而为雾霾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此外,大气污染物监测和其他监测不同,由于天气经常会发生变化,因此,对大气污染物的监测也需要满足即时性、可靠性和准确性的要求。这些都对现有监测设备提出了新的要求。
针对大气污染监测的上述问题,我国也采取了多项措施和举措。2011年出台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研究颗粒物的定量源解析技术,围绕约束性指标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控源减排共性和关键技术。经梳理2011年以来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后发现,已有多项有关大气污染监测的仪器获得专项资金的支持。
不过污染并非一时一日,治理也难一蹴而就。我国大气污染治理还在艰难的爬坡阶段,要对目前的治理方向有信心,对过程有耐心,不能摊开双手,只能握紧拳头。借助监测仪器的帮助,相信不远的将来,中国蓝一定会重现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