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市环保局、交通委在北京市政协召开雾霾治理问题提案办理协商会上表示,初步制定北京市交通拥堵收费政策方案和技术方案。随后有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了一句:交通“拥堵费”应该在每天20到50元, 更是加剧了此话题的传播。
堵车是个老话题。早在2003年,北京便因堵车日趋严重引发全民大讨论,而十几年过去了,北京仍然持续保持全国“首堵”地位。
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已不单单是北京难题,其带有全国普遍性意义。北京的“拥堵费”成为热门话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北京的“拥堵费”会不会成为一个样板?会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吗?
据新华网发展论坛的调查显示,网民对于拥堵费征收的问题整体表现较为敏感。
交通拥堵费是什么?
交通拥堵费是指对特定时间驶入特定区域或特定汽车,征收特别的费用。本质上,是一种交通需求管理的经济手段。征收拥堵费,一为降低交通拥堵,二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交通拥堵费是国际惯例,其收费逻辑是:通过收费来控制交通需求,如果进入这个区域的需求没有那么大,就别进入了。那么可借鉴的国际经验有哪些?
以上两个结局不同的例子可以看出,征收拥堵费只是复杂的交通管理体系中的一种手段而已,征收拥堵费有许多先决条件和细节,需要经过复杂的论证和设计。那么据初步制定的政策方案和技术方案,拥堵费怎么收?有何标准?
收税费作为调节公共资源紧缺的一种经济手段,本身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依法依规征收、如何征收、征收后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比较征收20块还是50块的数额,老百姓更关心的是收了拥堵费,能不能缓解交通拥堵和大气治污压力?公共交通的衔接是否跟得上?能不能保障人们的出行尊严?这才是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真正应该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