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州瑞安市飞云街道石碣门村,有一座独特的圆柱形建筑,高30米、直径50米,中心为9层楼高的圆柱形实体建筑,四周递进镂空,数十根水泥柱子纵横交错支撑起顶部。这就是24小时发射电波、为每天头顶上飞过的近千架飞机提供精准定位、温州唯一的一个民航导航台。
在这里,有着长期坚守的一个几乎不为人所知的“特殊群体”。日前,记者采访了导航台台长徐顺友。
没有导航台
天上的飞机将寸步难行
“导航台的奇怪外形引人注目吧?因为江边常年湿气重,导航台支柱采用钢质材料搭建很容易被侵蚀,水泥材质就比较稳定。台站四周用石子铺路,防雷和美化两不误。”徐顺友介绍。东山导航台启用于1990年7月,最初设计为温州机场的归航台,2008年两岸直航后,成为大陆首个直通台湾的门户导航台。它每天24小时为航班提供导航服务,肩负着保障温州机场正常运行和整个华东地区航路航线安全的重要使命。
徐顺友是瑞安人,1989年,18岁的他高中毕业后到温州民航工作。第二年导航台成立,他来到这里工作,为此他还到杭州学习了半年多时间的无线电信息技术。徐顺友说,1990年7月12日,温州机场首架航班起飞,就是他为该航班提供的导航信息,这也正式开启了他为千万航班“指点迷津”的人生旅程。
导航台的值班室在5楼,而机房设在9楼,由于导航台建筑的特殊要求,内部没有安装电梯,徐顺友几乎每天要上下跑个五六趟,去巡视机房设备运行情况,实时观察机房里的温度和湿度。“机房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非常严格,我们要经常来看看。机房温度要恒定在20℃,湿度在30%到70%之间,否则仪器出现故障的几率会提高。”而每隔两小时,他还要采集相关数据,并记录在册。 导航台由于需要24小时提供导航信息,绝对不能发生断电现象,因此电力部门为他们提供了电力专线。另外,导航台还配置了不间断电源,确保导航信息不间断。
在导航台楼顶,安装有51个发射装置,电波源源不断地被发射,被接收。“每天从东山导航台万米高空飞过的航班近千架次,它们都需要通过导航台的精准定位指引方向。通俗地说,没有导航台,天上的飞机将寸步难行。”
确保电波每天24小时不间断,今年是徐顺友他们迄今坚守的第27个年头。
暴雨潮水里,手举着
头顶着转移仪器
由于东山导航台所处的瑞安经济开发区工程项目多,徐顺友还得及时排除因附近建筑施工影响航路航空器接收不到测距仪信号的险情。“当时导航台当班人员吴小洲接到民航上海监控中心通知:航路机组反映东山导航台测距仪信号接收不正常。”徐顺友说,经排查周边净空环境,他发现导航台附近一建筑工地的2个施工塔吊较高,且横臂正好都垂直于导航台天线,不符导航台周边净空保护规范。他急忙赶到建筑工地,协调建筑施工单位并调整2个塔吊横臂方向。完毕后,通报民航上海监控中心协助监控信号情况,险情排除。
为了保护“永不消逝的电波”,除了排除人为因素,还得防范天灾。1992年8月29日夜里,百年不遇的16号超强台风正面袭击温州,处于飞云江畔的导航台机房被上涨的潮水淹没。正在值班的徐顺友第一反应是抢救导航设备。他与站里其他成员迅速叫来亲友,把重达400多公斤的归航机架高到工作台上,保证不被水淹。直到第二天凌晨4时武警赶到,徐顺友与武警官兵冒着暴雨在深及胸口的海水中,扶着船,用手举着,用头顶着,将保障飞行安全的归航机、稳压器等仪器仪表设备,抢运到安全地带。
“这份工作不能出一点差错,事关重大。”徐顺友说。
每年春节
守着导航台吃“团圆饭”
2010年对徐顺友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他成为东山导航台台长。如今,东山导航台有职工5人,都是男子汉,有80后小伙儿,也有50后的老台长。他们以台为家,长年坚守。
导航台的工作都是由大家轮流值班完成的。徐顺友的工作方法是“排除故障不隔夜”,一旦设备出现问题,不管是不是他当班,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2010年5月,因胃部疾病,他在上海动手术,而回到家仅休息了一周,便不顾家人反对就到台站值班。令徐顺友终生遗憾的是,父亲临终时他没能留在其身边陪伴。2011年患尿毒症的父亲连续住院4个月,他仅调休了一周时间照看父亲。当父亲病情稍稳定后,他就回到台里值班了。可哪知他刚离开不久,父亲竟然离世了……
其实,在他们眼里,台里的事哪怕再小,都是天大的事。不论值班与否,只要一个紧急电话,大家都会立即赶往台站。家属们也由最初的不理解,逐渐为他们的执着敬业所感动,几乎每年春节期间,五家人都会聚在台里热热闹闹地吃上一次“团圆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