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中国工程院2015年院士增选结果公布。在选举产生的70位新当选院士中,今年58岁的河南水利与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教授王复明名列其中。
因“工程医生”之称在业界闻名国内外的王复明教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怎么一步步成长为院士的?在他的研究领域中,哪些成就为人称道?
【潜心学术】
近三十年潜心基础工程设施检测修复技术研究
12月7日上午,东方今报记者获悉消息,第一时间联系到了王复明教授。正在外地开会的他对大家的关心和关注表示感谢。王复明教授究竟是怎么一步步成长为院士的呢?
人们常说,十年磨一剑。对于王复明来说,有今天的成绩,是数十年磨出了这一“剑”。
1975年7月,王复明高中毕业,在老家沈丘县的一个乡村当水利技术员。当年8月份,他就赶上了抗洪。正是因为这次抗洪抢险的记忆太深刻,1977年,王复明成为恢复高考制度后第一届大学生,跨入郑州工学院的大门,学习水工建筑专业。
1987年,他在而立之年拿到了大连工学院的博士学位。在英文里,博士和医生是一个词,他这个工学博士立志要做一名“工程医生”。
近30年来,王复明在基础工程设施检测修复技术研究方面潜心钻研。他针对国家基础设施安全保障重大需求,潜心研究基础工程无损检测和非开挖修复技术及装备,取得了原创性的成果。
【仁心妙手】
心系民生
工程排险一马当先
1991年,王复明应邀参加美国战略性公路研究计划SHRP-A005项目,提出了基于系统识别原理的路面结构反演方法,被国际专家认为是反演理论突破性进展,对公路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具有重大价值。美方希望他长期留下,并承诺为他全家办理“绿卡”,但王复明毅然谢绝了美方挽留。
1993年4月,项目一完成,他就立即带全家回国。回国后,他说服了家人,拿出了全家所有积蓄,并以18%的年息申请了60万元银行投资贷款,凑齐了无损检测试验设备款,致力于我国道路无损检测技术研究。
从高速公路到堤防大坝,再到地下管道,王复明打破了交通、水利及土木工程学科界限,实实在在地破解了我国基础设施安全维护面临的多项工程技术难题。
王复明从事的基础工程设施检测修复技术研究工作,不但条件艰苦,而且经常面对险情。但他却不辞劳苦,不畏艰险,长期坚持投身于工程现场第一线。
正是他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才多次受到国家和我省有关部门的表彰。他先后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中原学者”,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并在2011年荣获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2014年,又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际非开挖学术研究奖,成了国内外知名的“工程医生”。就在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之前,今年“五一”前夕,他还荣获了“全国先进工作者”。
研究成果
从高速公路到堤防大坝再到地下管道
打破了交通、水利及土木工程学科界限
◎路基路面分层检测评价与隐蔽病害诊断技术
1996年起,他负责组建河南省道路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他创建了层状结构电磁波和动力波反演理论,开发了路基路面分层检测评价与隐蔽病害诊断技术,成果被科技部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在全国推广。他不仅成为我省第一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而且成了国内公路无损检测技术领域的知名专家。
◎“微创”修复技术治疗高速公路“顽疾”
2003年,他酝酿出适合国情的高速公路看病术,找到了用高聚物注浆的修复方法,开发了以无损检测技术为基础的高聚物注浆成套技术及装备。不用“开膛破肚”,只要半个小时就能维修一处病害,避免了开挖维修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此后,成果在河南、湖北、安徽、河北、山西、云南等省高速公路维修工程中得到推广,产生了重大经济社会效益。这项成果为高速公路病害诊断和快速处理开辟了全新的途径。
◎首次提出土质堤坝柔性防渗理念
针对我国病险堤坝防渗除险的迫切需求和传统技术存在的不足,他提出了土质堤坝柔性防渗理念,这在国内外都属于首次。这一理念揭示了高聚物材料在土体中的扩散机理,发明了堤坝防渗加固和隧道涌水封堵高聚物注浆成套技术,并应用于南水北调、黄河堤防、上海苏州河堤防、宜万铁路野三关隧道等重大工程及病险水库防渗加固。该成果在理论、技术及装备方面具有原创性,获得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他又攻克了地下管道灾变防控难题
我国有大量地下管道年久失修,管道渗漏、沉降时常造成道路塌陷、环境污染,甚至是爆管爆炸事故。王复明在国内率先开展地下管道非开挖修复足尺试验研究,发明了高聚物水下复合注浆技术,开创了地下管道非开挖修复新技术方向。鉴于王复明在地下管道非开挖修复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他荣获2014年度国际非开挖学术研究奖。这是1986年该奖项设立以来中国大陆第二位获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