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刚满二十岁的马连兵从内蒙古气象学校毕业后,来到满都拉气象站工作。在这个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的边陲气象站,他一干就是三十一年。
初到异地的艰辛
满都拉镇人烟稀少、条件艰苦,但从农村走出来的马连兵并不觉得苦,让他不适应的是信息的闭塞。因为牧民们分散在各牧点居住,而且大多数牧民都不会讲汉语,语言的障碍,让马连兵在初到满都拉的前两年基本只在单位的院子里活动。“刚来时,这里连电都不通,看不到电视,文化娱乐生活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奢望。”马连兵说。当时和马连兵一同分配来的一个同学,在这里只干了9个月就调走了,但凭借能吃苦的个性,让马连兵坚持了下来。
艰苦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没能让马连兵退缩,然而交通和通讯的不便给他带来了一件令他终身遗憾的事。马连兵的老家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1999年,母亲病危,家里给他发了电报,但当时在气象站的他却没有收到,等他得到消息辗转回到家中时,母亲已经离世,就这样,他没能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
坚守岗位的坚决
满都拉气象站是国家一级基本站,建设于1957年。在计算机没普及的年代,大量的监测数据都靠人工处理,每月4份报表,数据可达几万之多,但这样的工作不仅没有让马连兵感到枯燥和繁重,反而让他对工作的热情越来越浓,让他的业务水平也越来越高。
除了和数据打交道,马连兵还得随时准备和恶劣的天气作斗争。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傍晚,站里的地面气象风向风速自记仪器出现了故障,风向漏跳,显示器不能正常工作。得知情况后,马连兵二话没说,披了一件雨衣就跟同事奔向值班室。凭着经验他先检查了一遍室内仪器,发现问题不在室内,是观测场风塔架上的感应器有了故障,于是他又迅速奔向了地面观测场。天渐渐黑了下来,雷雨更加肆虐了,但他毫不犹豫地爬上了10米高的风塔。借助手电筒微弱的光,拧开螺丝,一步步认真查看。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奋战,仪器被修好了,等他下来时已是浑身湿透,筋疲力尽。
“我很热爱这份工作,就想着怎么能把它做得更好,在这个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我的能量。”现在已经是气象站地面观测工程师的马连兵用这样简单而质朴的语言表达了他对这份工作的态度。三十一年中,他获得的从市级到自治区级及国家级的各类荣誉不计其数,2009年,他因为连续250个班无错勤而获得了国家气象局优秀观测员的荣誉称号。三十余年间,一茬又一茬的同事调走了,唯独马连兵没有走,他说他已经爱上了这片土地,他离不开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