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航工业哈飞秦世俊劳模创新工作室被授予全国首批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奖牌和证书。这在哈尔滨市还是独一份。该工作室的高技能人才,凭借不断掀起的“头脑风暴”,推动了数控加工领域技术进步。

26日,在工作人员带领下,记者来到哈飞数控加工厂。在厂房里众多忙碌的身影中,一个中等身材、带着眼镜的年轻人,正熟练操纵着机器。他就是该工作室的“领军人”秦世俊。“人多力量大,以前是一个人想问题,现在变成一群人的力量,创新思维也愈加开阔。”谈到工作室成立后如何不断攻坚克难,秦世俊对记者说起某机型加强角核锻铸件加工的故事。因为材料特殊,加工中极易变形,很多加工经验丰富的老工人都对此业务“打怵”。为此秦世俊和工作室成员决定拔掉这颗“钉子”。他们尝试着增加两个压板做支撑、增加连结筋和改变切削走刀方式,不仅解决了表面振纹问题,而且将生产效率提高近3倍。随着一道道难关被攻破,一个个创新成果相继诞生。
“某机型零件精度要求较高,针对此问题,我们工作室成员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讨论与实践,制定出合适的工艺方法,制作工装夹具,采用恰当的切削参数,从而大大提高加工效率,现由原来24小时,提效到加工时间为12小时。以单架飞机计算,可节省成本1728元。”秦世俊告诉记者,此项研发成果已获得国家专利授权号。
独门绝技也获得有效传承。“我们一共有4名青年工人在这学艺,师傅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探究的加工小妙招传授给我们,因此我们的技术提高很快,也少走了很多弯路。”徒弟张鹏飞对记者说。
据哈飞工会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哈飞秦世俊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航工业首席技能专家秦世俊名字命名,前身为2010年15车间成立的“现场攻关组”。在哈尔滨市总工会的指导下,该企业2014年对人员进行了调整,对硬件进行了增补,于2014年6月工作室揭牌。目前,该工作室有成员16人,平均年龄35岁,全部是所在领域的骨干和专家,主要从事飞机起落架和旋翼零部件数控加工技术攻关、技术创新和技能传授等工作。2014年,该工作室拿下了15个攻关项目,申报国家发明专利8项,其中1项已发授权号。完成30多项小改小革,实现经济效益共计67.7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