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MH370客机黑匣子的信号已经数日没有被侦测到了。在失联近40天后,搜索专家们认定:黑匣子电量已经耗尽了。这意味着,它不能再主动发出哪怕微弱的信号告诉人们“我在这儿”,只能静静地等待人们利用主动寻找设备找到它。
“黑匣子主动发信号,仅需"跟一个人握手",这是最简单的,否则见一个陌生人就去"握手",那得去辨识多少陌生的手?”军事评论员宋忠平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个线索断了的话,下面的事情,难度最大的不仅是技术问题,还要面临资金问题。”
搜索范围还很大
尽管澳“海洋之盾”军舰利用水下拖曳声波仪先后4次捕获了疑似黑匣子信号,但当“蓝鳍金枪鱼-21”水下航行器下水进行搜索之时,划定的区域范围仍有600平方公里—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的大小。
澳大利亚总理阿伯特此前曾表示,他们已经把搜索的范围确定在几公里的范围之内,为何无论水下航行器还是海面侦察,都要在如此大的范围内开展搜寻呢?
宋忠平指出,此前“海盾”号军舰侦测的4次信号,因不具有同时性,并不能根据常用的“三角定位法”准确判断出黑匣子的精确位置。
“要对一个发出信号的物体进行定位,需要至少两个设备同时接收到信号,才能通过三角定位法,精确地知道发出信号的位置。现在的问题是,并没有做到同时两台设备监测到信号。”宋忠平说,“如果不是同时,相差几秒钟都会带来巨大的误差。”另外,即使搜索人员随后通过某种手段找到了部分残片,也并不意味着很快就能找到黑匣子。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所海洋构造和油气地震探测课题组组长、海洋地质室研究员阎贫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如果飞机坠毁海域的洋流活动很强,或者残骸正好在海山、沙丘顶部等,洋流很有可能把残骸带到远处。“所以就算我们搜寻到甚至打捞到残骸,也不意味着黑匣子也能打捞起来,它们很有可能分散到各处”。
“工程”或长期化
疑似海域的深部地形地貌的详细情况近乎未知,这给人们的搜寻带来不可预知的困难。“回声探测仪、航测声呐、多波束测探系统等设备,都能用于海洋深部的地貌地形的测绘。”阎贫说,科学考察中的“粗扫”,一次扫描最宽可达10公里。然而,这并不是个大数目,阎贫告诉记者,粗扫跟精细扫描有很大区别,类似于寻找黑匣子这样“海底捞针”的工作,就需要精细扫描。
“中低精度的深海地质调查设备,也许不用多久就能扫描完成,但仪器精度越高,耗时越久。”阎贫说,按照媒体报道“蓝鳍金枪鱼”一天的工作量大约“一个足球场大小”计算的话,600平方公里意味着“漫长的过程”。
好在,海洋生物不会对搜寻工作带来太多干扰。因为其流动性强,每种生物的频率不尽相同,强弱也不一样,不会一直停留在某一频段。
不过,零落的残片在海底的辨识度并不高。“海底环境很复杂,并非一览无余,残片沉到海底与周围环境物体的回波区别并不见得明显。”阎贫担忧,最后的鉴别,恐怕还得需要大范围的海底成像,而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
“现在看,搜寻MH370工作长期化的可能性越来越大。”阎贫说,“成谜的可能性也正在变大。”
目前,搜寻MH370已耗费超过5000万美元。后续的搜索,除了时间成本,同时也会有巨大的经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