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供热计量改革已进入由供热企业承担主体责任、全面推进强制性计量收费的阶段,热计量仪表企业需要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及时转型升级。热计量仪表企业不仅仅是热计量表具的制造厂和供应商,其发展方向应是能够积极引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节能技术服务工程公司。
EMC将成热改支柱企业
我国早期的热量表企业大都是过去生产水表或电器仪表及其部件的制造公司,为了研发生产热量表,采购了专用的配对温度传感器,引入单片机及微处理器技术,进而成为热量表制造公司。此后,这些热量表制造公司发展成某一供热区域的热计量工程公司。随着相关政策明确供热单位是供热计量收费的责任主体,一些企业敏感地意识到,热计量“产品”必须适应供热单位节能管理的需求。他们积极研发从计量、收费、管理一体化到调节、监控所需的数据远传系统的组合技术,并由此转化和产生了一批能源计控技术工程公司。
据统计,我国现有200多家企业生产热量表,但是,其中年产50万套以上热量表的企业还不到20家。
有理由相信,今后若干年,一半以上的热量表生产企业将在质量竞争中被淘汰,而那些有战略投资规划、有专业技术素质、有创新发展能力并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运行的供热系统能源技术管理服务公司(EMC)将脱颖而出,成为我国供热计量改革的支柱企业。
热量表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热量表可提供计量收费的数据,还可为热力公司提供调控的依据,并通过告知热用户而提示、促进其行为节能。热计量仪表企业必须认识到,只靠大批量生产和销售热量表就能大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热计量“产品”应是适应节能计量、调控与管理一体化需求的“系统”。同样,只考虑有利于控制和收费管理而未考虑促进热用户行为节能的系统也是不完善的。忽略任何一方面都可能影响到热计量仪表企业的发展。热量表及相关企业能否适应我国供热计量改革需求是其能否在我国占有市场并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同时,在供热企业成为供热计量收费责任主体的情况下,热量表企业需要增强为供热企业服务的意识,要明确在集中供热、建筑节能这一领域中,只有当好供热企业的“配角”,才有发展市场的机会。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供热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同样,热量表企业也需要“转型升级”。供热系统对计量改革提出了新的技术需求和系列专业技术,热量表企业在向供热企业学习时,要培养自己的暖通、供热技术人才,研究与热计量相关的暖通工程方面的交叉技术。此外,在进一步引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时,除收费、财务外,还应引进经济、金融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显然,热量表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增加技术力量和专业人才队伍已迫在眉睫。
探索EMC模式应从小规模做起
将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引入城镇集中供热领域是我国热计量仪表企业顺利发展、更上一层楼的推动力量,而取得的效果则是企业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
对于热计量仪表企业不仅要提供供热及其计量的系统产品和技术,还要提供包括能源分析、能效管理、投融资运作等在内的全套服务。
目前,在我国供热计量改革中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已具备基本条件并积累了初步经验。河北省承德市、河南省鹤壁市、山东省济南市都取得了有益的经验。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新思路,通过供热企业和热用户“资金共同筹措、利益共同分享”分担改造费用的方法推进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破解了改造资金短缺难题,用户得到了实惠,住宅热用户平均热费支出减少约26%,供热企业既节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又扩大了供热面积,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从而使节能减排收到明显成效。
我国以热计量仪表企业为主体,探索并成功地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还需要3~5年以上的时间。目前,在供热计量改革中引入或参与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宜从较小规模做起,从旧的集中供暖建筑系统节能改革做起,逐步在我国城镇化体制改革中发现和寻找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