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我国的产品制造业迈进了高速度、多数量生产的行列,在国际贸易中,我国产品的出口量已经步入世界的前列,在科技与时代的推动下,我国的生产模式势必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特别在工业生产方面,要求自动化、智能化的程度比较高,因此,对于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以及产品质量检测的严格监控,都对测控技术与仪器装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这就要求测控专业的人才需具备更高的专业素质、更专业的实践技能和操作能力,但测控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再适应当前科技的发展,基于这种现状,必须对这种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不可否认,传统的测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过去科学技术不甚发达的年代,曾经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现在的科学技术已然今非昔比,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科技的发展速度达到空前的状态,各种基于高新技术下的新型产业犹如雨后春笋。因此,对于这种融合、交叉多学科,涉及、染指多领域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人才需求量相当大,但由于传统的测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缺陷,如专业面过窄、过偏,缺乏实践与理论的同步结合,不适应“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等。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大大的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2],即使专业理论知识学得很好,也不能灵活的应用于实践中,就算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也只是模板式的套用课本上的套路,不能具有独特的思想创新。因此,创新测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必然趋势。以科学发展观为原则,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省级电子信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为平台,统一了“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人才培养思路,对各个课程体系进行系统的改革,形成了“一体化、多层次”的教学模式。为此,提出了一种“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测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21世纪对人才“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并具有创新能力”[3]的需要。
1构建具有特色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
1.1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国内外经济的迅猛发展及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社会对宽基础、通晓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知识结构的研究应用型高级技术测控人才的需求非常大[3]。莆田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在经过近7年的本科办学后,有待于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提升专业办学思路,因此调整了其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其定位为:以“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为主要指导思想,按照“以测量与控制技术为基础,以仪器(系统)设计为导向,以光电精密仪器及系统的研究、设计及制造综合培养为目标”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紧跟测控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结合我校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测控技术跨学科的综合性人才的需求,突出测控技术在信息技术和现代化工业技术之间的桥梁作用和“工业通信技术背景,网络测控技术及智能系统优势”的专业建设思想,借助华侨和地方政府的力量,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培养适应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大决策需要,使新型的测控专业人才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思想独特以及思想素质和科学素养优越等特点,能系统的掌握精密机械、电子电工、自动检测、控制理论以及计算机控制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基本理论,具有强烈的“产学研”意识和开阔的视野,知识能力达到领先水准,可以从事测量与控制、智能检测与自动化仪表、汽车电子、机器人、计算机应用、通讯、航空航天、精密工程等多项科学研究、产品设计、科研开发、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总之,新型模式的测控专业人才具体的培养目标如下:
(1)满足社会需求。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体现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培养与时俱进、服务地方、光机电算一体化交叉和融合的“产学研”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满足21世纪社会需求的服务于国民经济各行业从事测量与控制领域内有关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3]。如我校与福建东源环保有限公司、马来西亚Avid Venture Sdn. Bhd.、福建省威诺数控有限公司、龙禧艺苑有限公司、福建闽泰环保有限公司、福建省斯兰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福建省金浦机械工业有限公司、全冠(福建)机械工业有限公司、福建省莆田市国家鞋类检测中心、莆田市华隆石材机械有限公司、莆田华帮家具有限公司、莆田市工业研究所等公司企业建立良好的厂校“产学研”合作,与企业进行合作过程中,始终遵循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提高的原则,建立和发展了长期、稳定、全面、紧密的“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合作关系。这一方面为测控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优良的平台,另一方面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使学校培养出的测控专业人才能够满足社会的真正需要。
(2)适应科技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社会经济的迅猛增长无不体现出科技将改变人类世界。但是科技的发展必须有明确的方向,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它将生生不息的将人类社会推向一个又一个的理想高峰。因此,朝着有益于人类社会这个大方向,培养适应科技发展方向的人才是时赋予的责任。作为集新型产业、高新技术为起点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调整其培养方向适应当前科技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集光、机、电、算一体化的测控专业涉及数理、光电、机械、计算机等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专业基础知识涵盖面广,触及理工类知识的方方面面,所以本专业的学生应当扎扎实实的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通透各学科间存在的联系,以便综合多学科知识于实践中得到合理的应用。
(3)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由于全国各个高校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发展历史各不相同,各自的培养目标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在制订培养目标方面应具有自己的特色,以专业特色争取地位和影响[4]。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拥有一个省级和三个院级精品课程,共承担国家、省、校教学研究项目31项,编写专著与教材共8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9篇,发表科学研究论文87篇。贯彻教育部“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4],结合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立足于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提出了测控技术与仪器“产学研”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为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培养工程意识浓、人文与科学综合素质高、学科交叉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适应21世纪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有创业精神、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1.2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改革与建设,初步形成“产学研”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提出并实施了新的教学体系,即以理论课程教学为主,变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基础性训练与综合性训练并重,验证性、应用性训练与创新性训练等互补的教学体系,把原来被细化的按专业方向培养学生模式,变为“产学研”的模式来培养人才,在保证学生厚实基础的同时,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多元化地组织知识结构,形成宽口径、重能力的培养特点。构建健全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与相关企业合作,普及技术创新知识,培养产学研合作的应用型高技术专业人才;组织并开展产学研结合的理论、政策研究与实际调研,探索地方特色产学研三结合的科学方法和理论,以指导产学研相结合实践,并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促进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搭建产学研结合培养高技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平台,保持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可持续性;积极建设学校和企业的服务协同平台,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学校集聚,为产学研结合提供全方位的服务[4]。
作为一个地方高校,教师与学生都要面向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经济。重视在学生与教师中树立服务社会、合作共赢的理念,并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结合科研及教改项目,建立了测控本科生科研和工程实践的创新体系,从理论和实践上研究了本科教学与科研、实验室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本科教学与产学研合作交流等三个方面的关系问题。通过科研实践,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就业和再深造竞争力得到增强。利用实验室的对外交流活动,为本科生提供了大量直接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吸取国内外高等教育实践环节中的精华和在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先进经验,从而在人才的培养上探索了一条新途径。历届测控毕业生往福建东源环保有限公司、福建省威诺数控有限公司、福建闽泰环保有限公司、福建省金浦机械工业有限公司、全冠(福建)机械工业有限公司、福建省莆田市国家鞋类检测中心、莆田市华隆石材机械有限公司、莆田华帮家具有限公司、莆田市工业研究所等公司企业输送量大,这些学生不仅把他们的感受和亲身经历通过座谈会和个别交流的形式告诉同学们,提出当代大学生们应当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要有深刻的理解,具有分析复杂的科技系统的能力,深入了解企业的运作和各种工程师的工作,具有开阔的人文精神,具有创新和批判的精神,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团队合作并具有全球化的视野。这种师生互动的方式不仅增加了教师关于加快实施教学改革的紧迫感,而且更加有效地促进教育理念与方法的更新[5]。
2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莆田学院于2003年在电子信息工程学系开设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一门综合测量控制、检测技术、精密机械设计与铸造、信号处理、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以及机器人原理等多学科相互融合、渗透而形成的综合性学科。莆田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一环,海西经济区的建设、行业的发展都急需电子信息类方面的高技能专业人才,这些为莆田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发展创造了非常好的机会。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2.1树立创造教育思想
建立“产学研”新模式主要就是培养测控专业人才要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而要培养其创新能力首先必须树立创造教育的思想。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
(1)在教育目标和原则上。由于人与人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按照学生自身存在的特性,给予的教育方式应当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也就是变教育方式灵活多样化,有针对性的对每个学生自身存在的优缺点进行扬长避短。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守旧型教育为新型教育[5],重视受教育者的思维与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2)在教学内容、形式和手段上。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教育的形式、内容等都要相应的进行革新、调整,以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的需要。教育形式的变化体现在变填鸭式被动接收教学为启发式主动吸收教学;变黑板加粉笔式传统教学为电化和计算机辅助现代化教学。
(3)在考试方式和教学效果评价上。考试只是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形式,一般情况下都是以闭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这样的考试形式显得太单一,因此,变单一的闭卷为半闭卷、开卷、答辩等多种考试方式,这样不仅能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能考查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与辩解分析的能力。
2.2建立大学生合理的知识框架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要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进行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改变,抹掉不同学科之间的界线,有机的联系各学科间的知识,并对其综合渗透,从而建立起大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按学科大类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按二级学科设置技术基础课,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按知识模块设置公共限选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有关课程,设立计算机、科技类、技术应用类优秀生模块课,为优秀生培养创造条件。
2.3改革教学方法
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也就是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改变传统填鸭式的被动接收教学方法,采用归纳法教学,开展探讨式、启发式、研究式等多种主动吸收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在理论教学中,要更多的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学习,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条件。扩展考试内容,改革考试方法,采用闭卷、半开卷、开卷、答辩、实际操作、写读报告等多种考核方式,使考核真正有利于大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2.4注重实践
工程实践能力是测控等工科专业大学生必备的重要能力,也是培养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6]。学校设置测控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不得少于总学分的四分之一。物理实验、电工电子实验、工程力学实验、计算机上机操作、金工实习等其他课程实践设计实行开放式管理,鼓励学生多进实验室,多开设设计型和综合性实验项目,建立工厂车间式小型生产流水线的实验室及学生创新实验室。在大学生中开展电子设计、机构创新、物理实验技能、计算机操作、实验创新大赛等,培养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强基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开办“产学研”三结合实验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和测控专业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2.5开展科技实践活动
创新能力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产学研”人才培养的重点和难点。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大学生中开展科学研究、科技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把课外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参加科技实践活动上来,不断地增强“产学研”三结合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学生以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为主,让学生多参与实践工作,掌握工程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素质和能力。多开展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仪器设备条件,建立大学生科技实践基地,选拔一批思想素质好、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和有一定爱好的学生,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开展电器的设计、安装、维修和小产品开发。科技实践活动遵循学习性实践——研究性实践——开发性实践的原则,实现大学生自我管理、滚动式发展的运行机制。学校经常开展基础学科知识竞赛,机械创新设计训练与竞赛、电子设计与制作训练与竞赛、计算机技术应用训练与竞赛、物理技术应用训练与竞赛、力学技术训练与竞赛、数学建模训练与竞赛、科技节、科技社团活动等。
3结束语
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基本思想理念上,通过对传统的测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和创新,提出了一种基于“产学研”相结合的全新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模式加强基于企业的实践基地建设,拓宽学生的实践渠道,探索并完善以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教育在人才培养整个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总而言之,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当随着时代的更迭、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前进,不断地改变和创新,以适应高速度变换的社会与高科技时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