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副司长曹国英1月20日表示,科技部多年来致力于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伙伴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以加强两地在基础科研领域开展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截至目前,已与香港6所高校建设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伙伴实验室。
国家科技部港澳台办官员莫鸿钧披露,两地将继续推动香港参与国家科技计划,探讨更多国家科技计划和国家人才计划向香港开放的可行性;进一步完善伙伴实验 室建设,启动对1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伙伴实验室的评估筹备工作;推进香港高校和研发中心申请成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香港分中心的遴选新建工作;推动两地 开展科技产业园区的对接合作,加强科研设施和服务资源的合作与共享。
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署从2011年起,运用“创新科技基金”为每个实验室每年提供200万港币的支持,自2013—2014年度起,将年度资助额度提升到500万港币。
2011年,科技部核准在香港成立的粤港干细胞及再生医学研究中心、香港大学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深圳分室,为加强两地在医学领域合作奠定了基础。
2013年7月,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获得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设立“生物医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并与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战略联盟,进行肥胖引起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基础研究及相关治疗的研究。
这也是香港大学第五所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内科学系教授徐爱民則担任实验室主任。徐爱民指出,针对糖尿病及相关慢性疾病成立研究平台及开发创新药物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战略重点之一,相信实验室有助推动有关研究并带来重要成果。
实验室设于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由内科学系和药理及药剂学系主理,香港大学研究团队接近80人,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科技大学亦组成跨学科研究团队一起参与研究工作。
香港大学介绍,实验室已与国内十几家顶尖科研院所及医院展开了长期针对代谢及心血管疾病研究的合作,并与世界各地著名实验室建立了针对脂肪因子及新型激素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网络。
研究团队希望,伙伴实验室可作为国内外研究人员加强彼此合作及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并培育年轻科研人员,支援香港及内地医药业的发展及临床实践。
2013年12月4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与香港浸会大学合作建设的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在港举行揭幕典礼,环境与生物分析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今年由科技部新批准在港设立的四个伙伴实验室之一,也是中国科学院与浸会大学首个合作成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
实验室结合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和材料科学三个学科的优势,瞄准分析化学学科前沿,以环境和食品安全、人类健康和疾病相关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环境多介质中POPs的分析和毒理研究、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分析平台的建立和POPs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研究,以及生 物传感及生物成像方法的建立及其在人类健康和疾病研究的应用。
伙伴实验室主任由蔡宗苇教授(香港)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江桂斌院士(内地)担任,副主任包括浸大化学系讲座教授黄维扬教授、物理系教授汤雷翰和生物系系主任黄港住教授。伙伴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由环境、生物、材料 科学等多方面的专家组成,成员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奖者和浸大讲座教授等。
伙伴实验室多项研究项目已经开始启动,将首先建立用于环境和生物分子识别、研制分析测试装置的创新平台,为国家环境监测、生命科学研究、疾病生物标志物 鉴定等领域培养优秀人才和提供高效、简便、灵敏、快速的分析检测方法,进一步为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和技术支持。
曹国英说,科技部还与香港创新科技署合作,先后依托香港科技园设立国家绿色科技产业化(伙伴)基地、依托香港应用技术研究院设立国家专用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依托香港科技园设立国家现代化服务业产业化(伙伴)基地。
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副主任王艳认为,近年来,两地科技合作不断开拓新的形式,除了共建伙伴实验室进行基础科研的合作,两地还多次就重大疾病的防治与诊疗技术共同培训,未来将继续探索这种技术、文化共同交流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