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 于1991年在中南海听取中国科协、我会和其他六个学会秘书长汇报工作,温家宝同志作了“认清形势,增强责任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的讲话,座谈会上我会提出“在当前改革形势下要求政府对学会活动的支持由经济支持向政策支持方面转变,如将科研成果鉴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等方面工作由政府主持转交学会承办。”
2000年4月24日,7月21日,10月1日,温家宝总理对王大珩,杨嘉墀等11位院士关于“我国仪器仪表工业急需统一规划和归口管理的建议”先后做了三次批示,其中4月24日批示:“请岚清,邦国同志阅示。仪器仪表工业很重要,大珩,嘉墀等院士的建议可转计委、经贸委、科技部研究”。
以上事例充分说明国家领导人对科学技术和仪器仪表工业的关怀和对科学家、院士建议的重视,也是对我会高质量开展各项活动的巨大激励和肯定。
三、为我国仪器仪表科技和工业的发展进行呼吁并取得的成效。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实际上包含测量、控制和仪器仪表三大部分,这个领域涉及到的科技范围很广,品种和系统又很庞杂,很难向有关方面讲明白、说清楚,由于它占国民经济总值比例较小,约占1%,所以建国以来很难得到工业领导部门的重视。
在学会的成立大会上,严济慈副委员长曾批评说:“从1971年到1975年,一机部对仪器仪表的投资只有0.8%,这是不够重视的。”
1982年1月,我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春节座谈会。出席的科学家有汪德昭、钱伟长,李文采、王天眷等四十多人,会后向国家提出“科学家建议加快仪器仪表工业发展的步伐”建议。1987年11月,由政协科技组长裴丽生和我会理事长王大珩提议并主持召开“我国仪器仪表工业发展问题”座谈会,有关科学家40余人参加会议,共开了两天,会后向国务院提出建议。
1996年1月,由王大珩院士倡议,学会组织了卢嘉锡、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等20位院士向国务院提出“关于振兴中国仪器仪表工业的建议”。
2000年4月,经金国藩院士提议,学会联络组织了王大珩、杨嘉墀、金国藩等十一位院士向国务院提出“我国仪器仪表工业急需统一规划和归口管理的建议”。
以上四次建议,都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批示。特别是十一位院士的建议,受到高度重视,由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马凯主持要求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科技部,机械部,信息产业部五个单位研究提出扶植发展方案。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科技部的领导亲自会见王大珩、杨嘉墀、金国藩院士,当面听取意见。
国务院有关部门在2000年9月26日向李岚清、吴邦国、温家宝的报告中提出:“一、由国家计委牵头,会同国家经贸委和科技部共同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统一规划,尽快提出振兴我国仪器仪表工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二、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科技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共同协商制定必要的扶植政策,纳入“十五”规划分别实施……”等。
后由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科技部授权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组织以王大珩为首的专家组对北京、辽宁、吉林、上海、浙江、深圳和重庆等七省市进行实地调研,并委托地方仪器仪表学会对四川、陕西、江苏和湖北四省开展了调研,历时3个月。在北京还举行了两次大行业调研座谈会,信息产业部、科学院、教育部、国家机械局等19个主管仪器仪表产业的部委和集团公司参加。最后向国家提出“关于振兴我国仪器仪表产业对策与建议”的报告。为了便于各位今后向有关部门和用户宣传,下面我简要介绍报告中对仪器仪表重要性的简单明了的说法, 即:测量控制和仪器仪表是工业生产的倍增器 (美国商务部提出报告,仪器仪表占工业生产总值的4%,而拉动工业生产总值66%), 科学研究的先行官 (中科院60%经费是用来购置仪器仪表), 军事上的战斗力 (如一个运载火箭上传感器就有三千个), 社会活动的物质法官 (如产品质量,犯罪鉴定等等)。最近,在有关史料披露中,我们又可提出“ 重大工程决策的佐证 ”的观点。1955年1月15日下午四点,李四光、钱三强、刘杰三位科学家带着一块铀矿石来到中南海菊香书屋会议室,里面坐着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彭真、彭德怀、邓小平、李富春、薄一波等十人,李四光讲了铀矿资源与发展原子能事业的密切关系,如何让中央领导相信这块矿石的作用,科学家将带去的核仪器盖革计数器打开,各位领导就听到放射线通过探测仪器发出的“嘎嘎”响声,大家感到十分新奇和高兴,会议气氛热烈,一直开到晚上七点,对于原子能事业和原子弹,毛主席说:“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只要排上日程, 重点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来。”中国制造原子弹就在这个时刻拍了板。
又如三峡工程选址三斗坪,除各种论证、实验数据外,亦包括地质仪器对地质情况的探测和确定,以及海洋水文气象仪器取得的气象、水文数据验证才能拍板。
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应用于农轻重、教科文、海陆空、吃穿用无所不在。它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如在钢铁、电力中占投资10%到15%以下)。以上的阐述已出现在许多国家领导部门的文件和各种规划计划中。各地方学会和一些专业分会亦在对应地区和专业提出多次的建议。由于科学家们近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国测量控制和仪器仪表得到国家和地方部门的大力扶植,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高速增长。2007年工业总产值是1978年的96.26倍,达三千多亿元。特别是近十年来发展更为迅猛,年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增长率都在25%左右(因金融风暴的影响,2008年增幅出现下降)。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建立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就有传感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三个。经科技部批准设立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国家工业控制机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1个。这些中心的建立,对于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将产生重要作用。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若干意见”中,将重大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关键精密测试仪器作为16项重点发展产品之一。重庆、上海、北京、杭州、温州、苏州、天津、深圳、东莞等地相继将测量控制和仪器仪表作为重要发展的产业之一。
前几年,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向国家发改委共推荐包括吴忠仪表股份有限公司的“新型智能调节阀产业化”在内的九个国债支持项目,项目总投资7亿元,全部立项,资金到位,有些项目已经验收。另外,一批仪器仪表的项目亦在此时期获得国家重要奖项。如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006年谭久斌的圆度测量,2007年房建成的悬浮陀螺,2008年张广军的星光测试仪。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2006年李天初的铯原子喷泉钟。2007年张钟华院士的量子化霍尔电阻等。
学会不是政府机构,她不能制定政策、计划、规划、拨款等等,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学会为引起有关领导部门重视此行业,争取政策倾斜,为争得立项和经费进行呼吁,提出建议、咨询等。这是不可替代的重要义务和作用。学会要在这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四、学会的活动丰富多彩,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始终是活动的中坚力量。
1、学会各级理事是学会各项活动的中坚力量 。
总会历届的理事长、副理事长如汪德昭院士、王大珩院士、杨嘉墀院士、金国藩院士、庄松林院士、张钟华院士等等长期以来,十分热心于学会的活动。王大珩院士和杨嘉墀院士是“八六三”计划四位倡议人之二,又是两弹一星的功臣,科研、学术、社会活动十分繁忙,但仪器仪表学会的重要活动几乎从来不缺席。现任理事长庄松林院士除领导学会工作和活动外,对总会的秘书处建设也十分关心,曾对总会秘书处中层以上干部逐个面谈交换意见。又如总会常务理事天津大学范世福教授近几年每次在北京召开常务理事会、工程师资格认证评审会、参加编写“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报告”、和工程师培训教材编写等等会议,一般是九点在北京召开,范教授六时起床从天津赶到北京参加会议,对承担的任务极为负责认真,令人感动。像这样的事例在总会和各分会的理事中不胜枚举。所以许多参加我会活动的人都说,仪器仪表学会的人气很旺。学会对老科学家十分尊重和关怀,我会先后与有关单位一起给汪德昭院士九十华诞、王大珩院士从事科学活动五十五周年、九十华诞、杨嘉墀院士八十华诞、金国藩院士八十华诞分别举行了盛大的庆贺活动,同时也宣示了他们学术研究成就、高尚品德和风范。
2、 学会的最高学术刊物《仪器仪表学报》于1980年2月创刊 。五任主编分别是:钱临照学部委员、王良楣教授、王润教授、金国藩院士、张钟华院士,他们辛勤耕耘,每期学报的终审都仔细审阅严格把关,保证学报质量。学报先后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和月刊,使排队等待刊登的论文由两年缩短到不超过半年。1987年与美国仪表学会合作从过去五年出版的学报中精选了21篇论文译成英文版,题为“Instrumentation in China ” (国际科技期刊编号ISBN:1-SS617-027)向世界发行。1985年,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对世界六大重要检索系统如美国的SCI、EI、CA,英国的SA,日本的《科学技术文献通报》,苏联的《文摘杂志》中的四个以上经常收录论文的我国十五家期刊在人民日报上公布,“仪器仪表学报”排名第十一位。在主编张钟华院士的主持关心下,美国EI大中华区总裁2008年经考核已确认“仪器仪表学报”作为核心收录。SCI2007年考察一次,因“仪器仪表学报”是属工科,SCI偏于自然学科类,提出我会学报影响因子还不够,尚需进一步考察。
我会期刊工作委员会有会员40多家,其中许多为总会主办或各分会主办的期刊和精选的一些网站,他们办得都很好,在业内占有牢固的一席,如“自动化仪表”、“世界仪表与自动化”、“中国仪器仪表”、“电测与仪表”、“传感器与微系统”、“现代科学仪器”、“中华工控网”……等等。
3.学术活动永远是学会的主题,学术会议选题紧贴国民经济。
仪器仪表学会以创新精神、及时举办一些重大相关问题的学术会议,在全国造成重大的影响,如:
1)1984年6月在武汉,我会与国家经委、国家计委联合主办,由我会承办建国以来首次“全国传感器及其应用学术会议”。六百余名代表参加,宣读论文五百余篇,同时有三百余厂家参加展览会。会后在全国掀起了“传感器热”。
2)1981年6月和1984年6月以及1994年8月,我会与国家计委节能局、国家仪器仪表总局举办第一、二、三届“全国仪器仪表、自控系统节能应用技术会议”到会代表300余人,对我国开展节能环保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3)1987年9月和1995年6月我会为贯彻我国“食品卫生法”举办首届和二届“国际食品、医药测试分析仪器技术研讨会和展览会”,以介绍和推广食品、医药检验、测试的设备和手段。迄今,这项工作亦是十分有意义的。
4)1989年5月,为配合我国“环境保护法”实施,我会举办了“全国环境保护仪器技术与应用学术交流会”等活动得到时任国务委员宋健的批示:“仪器学会这一活动很好,对发展环保产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建议环保局给予支持和帮助”。
5)1994年我会与国家计委、国防科工委、清华大学联合举办“首届全国微纳米技术及应用学术会议”。我国著名科学家丁衡高、韦钰、白春礼等均发表了论文,论文集刊登在“仪器仪表学报”的增刊专集上。这是一次水平高、具有深远影响的学术会议。自此,掀起了全国微纳米研究的热潮。“氢弹之父”爱德华·特勒曾预言“谁更早掌握纳米技术,谁就将占据下一世纪技术的制高点”。
三十年来,总会和各分会共举办了数千次学术会议,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术会都出版了相应的论文集。下面我列举一些具有较大影响,一定规模,连续举办的精品学术会议:
1) 总会的学术年会和分会场
年会的主题都经过精心选题,如:“以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为前
沿的21世纪产业革命”;“仪器仪表与测控系统是工业现代化的灵魂”、“仪器仪表与测控系统是实现资源充分利用的重要保证”等。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年会的大会学术报告,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如:2004年9月在人民大会堂邀请中国科协副主席,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栾恩杰作“探月工程与中国的现代化——论探月工程带动科学技术的发展”;2005年9月特邀装甲兵工程学院刘士参将军作“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再制造工程”;2006年9月邀请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副院长李宁教授作“青藏铁路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于三大教授作“三峡工程概况及安全监测”。2008年邀请北京奥组委余建科处长所作“绿色奥运理念与实践”报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