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石油石化装备、管道检测新技术交流会开幕词 |
http://www.qctester.com/ 来源:
链接新闻
浏览次数:2234 发布时间:2012-3-26 QC检测仪器网 |
各位专家、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第三届石油石化装备、管道检测新技术交流会今天在这里隆重开幕了。为此我代表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对参会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感谢!对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地祝贺!同时也非常荣幸能与各位相识。
能源工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为国家稳定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极大地增加了对能源的需求,也促进了我国石油化学工业的迅猛发展,更刺激了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的飞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国石油化学工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1%,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4%,累计投资4.3万亿元。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原油产量从1.8亿吨提高到2.03亿吨,位居世界第五;天然气产量从500亿方提高到945亿方,位居世界第七。2010年海洋油气当量突破5000万吨;海外油气作业产量8673万吨,海外权益油产量突破6000万吨;原油加工量4.23亿吨,成品油产量2.53亿吨;油气管道总长7.8万公里,其中天然气管道4万公里,原油管道2万公里,成品油管道1.8万公里。
“十一五”期间,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47%,资产总额年均增长40%,总利润年均增长24%,出口交货值年均增长14%;从2005年到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从909家增长到2023家,工业总产值由519亿元增长到2490亿元。实际企业过万家,工业总产值超5000亿元。仅压力容器、气瓶和压力管道制造企业就有7700多家,拥有压力容器制造许可的生产企业3891家,共生产压力容器33.15万台,工业压力管道73.2万公里;ASME取证企业502家,API取证企业超过1300家,均位居世界前列。
“十二五”期间,为了满足国家对油气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我国在加快海外油气资源投资步伐的同时,还将加大海洋油气资源和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的力度;同时由于气的产量和需求的增长大幅高于油,因此与气有关的装备需求将会有更快的增长。这些都是我国石油石化装备产业新的增长点,一定程度上说是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又一个春天,也势必带动对油气管道检测装备和技术的需求。
“十二五”期间,我国在完善国内油气主干管网的基础上,将加快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进口油气战略通道的建设。预计到2015年,国内油气管道总长度将达14万公里,五年新增6万多公里。其中:原油管道超过1万公里,成品油管道在1万~1.5万公里,天然气管道3万公里以上。油气管线建设投资约3500亿元,其中:天然气管道约2500亿元,成品油管道和原油管道各500亿元。未来油气管道建设方向是:以国内外两种油气资源为基础,以炼化企业布局和加工量为导向,改造和完善现有系统,并为进口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及缅甸油气需要建设相应的跨国原油管道。
成品油管道将加快构建与资源结构相适应,覆盖东北、西北、华北、中南和鲁西地区的成品油管网系统,形成“北油南调、西油东送”的管网运输格局;天然气管道将围绕全国天然气管道联网,进行配套城市分输支线建设,建成“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连通海外”基本框架,形成以四大气区(新疆、青海、陕甘宁、川渝)外输管线和进口天然气管线为主干线,连接海气登陆管线和进口LNG等气源的全国性天然气管网。
油气管网是我国能源运输的重要方式,是国民经济的一条大动脉,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油气管网建设的加速,石油石化及其管道检测装备和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无论是产业的升级,技术的创新,还是装备水平的提高,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学者已经认识到了石油石化装备及其管道检测装备和技术的重要性。
近几年来,在油气管网的建设过程中,我们的石油石化装备及其管道检测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值得大家去研究和解决。本次会议将结合我国“十二五”规划和国际油气管道、石油石化装备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最先进的检测技术,为海内外油气管道、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企业以及检测仪器企业等搭建一个高水平、有内涵的交流合作平台;为参会嘉宾带来国内外同行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希望无损检测、防腐、设备诊断监测、测量、油质分析、检测、理化分析、质量控制等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分享他们在快速成长的建设中,对于油气管网检测领域的技术创新、发展观点和最新进展。也希望各企业就石油石化装备及其管道检测新技术方面的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共同促进行业的装备提升和技术进步!
祝大家在京愉快,并预祝本次交流会议和展览会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主办单位和主持人,谢谢大家!
意见箱:
如果您对我们的稿件有什么建议或意见,请发送意见至qctester@126.com(注明网络部:建议或意见),或拨打电话:010-64385345转网络部;如果您的建设或意见被采纳,您将会收到我们送出的一份意见的惊喜!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版权属于QC检测仪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②来源未填写“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均由会员发布或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或连带责任。如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相关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 | | |
|